词语吧>诗词古文>陈文龙生平

陈文龙生平介绍

陈文龙(1232~1276),福建兴化(今福建莆田)人,初名子龙,字刚中。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号如心,陈俊卿五世从孙,抗元名将,民族英雄。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中状元。陈文龙深受南宋朝廷器重,出任多个重要职位,颇有成就。元军南下,在各地守将纷纷投降的背景下,招降使者两次至兴化劝降文龙,均被其焚书斩杀。后被捕,押送杭州途中开始绝食,经杭州谒拜岳飞庙时,气绝而死,葬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
明朝诏封文龙为福州府城隍,福州人称文龙为“尚书公”。>>查看陈文龙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学成文武艺 货与帝王家

  莆田市郊,木兰溪蜿蜒穿过阡陌村庄,孕育了历代无数贤人名士,陈文龙就诞生于木兰溪北岸的玉湖乡——今镇海街道-古山村。

  陈文龙,原名子龙,字刚中,号如心,生于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二月。因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原属泉州的莆田、仙游两县改隶于兴化军,故《宋史》与《八闽通志》皆称陈文龙是兴化人。建于宋代的玉湖陈氏祖祠迄今仍保存有“陈丞相里第”、“状元里”等石刻。

  陈文龙的家学渊源,应该从其曾祖父陈俊卿谈起。宋绍兴八年(1138年)科举考试,状元黄公度、榜眼陈俊卿两位莆田人联袂题名。廷试时,皇帝问道:“莆田乡土贫瘠,怎么会人才辈出?”陈俊卿答道:“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这话后来成了莆田读书人的口头禅。陈俊卿官至左丞相,封魏国公,赠太师,成为与李纲齐名的南宋名相。

  从小就“濡染先训”的陈文龙,深受曾祖父“人才当以气节为主”观念影响,自幼立志“忠君报国”,少年时期便显示出了超凡的聪颖和勤奋。据清末莆田进士张琴所著《陈忠肃公年谱》载:“公幼颖悟,苦学不厌。年未弱冠,以赋律名郡庠。”只可惜他的诗文流传后世数量太少,这也是他名气不如文天祥的原因之一。

  学成文武艺 货与帝王家。公元1256年,陈文龙“补入太学,累捷私试。”年方25岁,其书法已称誉一时,《安石仓诗选》载有时人所写《王一送陈刚中归莆》诗,说的就是其书艺:“近得钟王法,才华世共称。剑锋看舞女,笔阵笑狂僧。散帙花前席,鸣琴竹里灯。石渠成远别,白下酒如渑。”陈文龙的手迹传世极少,过去笔者仅看到他写的《文宝论杨徽之诗》,全篇如下:“杨徽之能诗,太宗写其警句于御屏风。僧文宝谓,当以天地皓露涤笔于金瓯雪碗,方与其诗神骨相投。”结体浑然天成,着墨枯湿自如,骨力神韵,颇得钟繇、王羲之等大家笔意。

  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34岁的陈文龙参加了春考并夺魁,随即“升补外舍积分,私试分数中内舍优奏。”咸淳三年(1267年),陈文龙36岁。这年夏季的5月,度宗皇帝临殿考核,“对策试,赐进士六百六十四人,擢公第一,状元及第。公本名子龙,唱第日,御笔改为文龙,赐字君贲。”

  清心为治本 直道是身谋

  陈文龙学而优则仕之时,正是南宋王朝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危难之秋。

  陈文龙任宣义郎镇东节度判官驻节越州(今浙江绍兴)期间,对趋炎附势、行贿受贿等官场现象深恶痛绝。他雷厉风行革除政弊,秉公执法,嫉恶如仇,关心民瘼,政声卓著而“人皆惮之”。得到了上司镇东军元帅刘良贵的器重,“政无大小,悉以询之。

  贾似道从理宗开始当权,到度宗时权倾朝野。“文章魁天下”的陈文龙,几年内从镇东军节度判官历政殿说书、秘书省校书郎,直拜为监察御史,均得力于贾似道的提携,但道不同不相与为谋,正直耿介的他对贾弄权误国的行径予以严厉抨击。浙西转运使洪起畏在贾似道的授意下,上奏请求推行理宗时未施行的“公田法”,致使浙西一带“六郡之民,破家者多”,民怨沸腾。陈文龙上疏陈述得失,据理力争,并要求严惩洪起畏,才平息这场轩然大波,百姓拍手称快,“朝绅学校相庆”,赞扬陈文龙“乃朝阳之鸣凤也”。

  度宗三年(1267年),元军长驱直下,围攻南宋国防重镇襄阳、樊城。贾似道的女婿范文虎率兵驰援,却临阵逃遁。守将吕文焕降元,被围困达6年之久的襄、樊重镇相继陷落。朝野震动,舆论哗然。贾似道为掩饰其咎,对范文虎只作降职一级、出任安庆知府的处理。同时,任命“曾多献宝玉”的小人赵晋任建康知府,又让卖身投靠的无耻之徒黄万石出任临安知府的肥缺。陈文龙对贾氏结党营私的丑恶行径极为愤慨,毅然上疏度宗力陈贾之过失,并提出弹劾范文虎、赵晋和黄万石三人。因此触怒了贾似道,被贬职到抚州。

  陈文龙在抚州任上仍然不改初衷。他为官清廉,深得民心。贾似道找不到借口,就以官爵收买监察御史李可,以陈文龙“催科峻急”的莫须有罪名,于1275年11月将其罢官,他只好返回兴化军故里。这位出身“世代簪缨”之家的名臣,在一个动荡腐败的年代洁身自爱、不移操守,却因为忤逆权贵而不容于官场,这是他个人的不幸,更是南宋朝廷的悲哀。

  疾风知劲草 国危见忠臣

  疾风知劲草,国危见忠臣。贾似道兵败后,南宋朝廷后悔当初没有采纳陈文龙的意见,于是诏令到兴化,宣召他进京。临行时,其叔陈瓒说:“为今之计,莫若尽召天下之兵屯聚要害,择与文武才干之臣分督之。敌若至,拼力奋斗,则国犹可为也。”文龙听言,感慨万千地说:“叔之策非不善,然柄国政者非人,恐不能用,是行也,某必死之。”表明此行已下定以死报国之心。

  果然不出所料,朝廷虽然罢黜了贾似道,但又起用了投降派陈宜中为宰相。不久,元军攻下了临安北面文天祥据守的独松关,附近的郡守县令风声鹤唳,争相弃官逃亡。12月28日,陈文龙与文天祥、陈宜中、张世杰等文臣武将商议。陈文龙主张背城一战,他对张世杰说:“宋家天下,被人坏了,今无策可支。愿太尉无奈收拾残兵出关一战,大家死休报国足矣!”文天祥主张入闽广再图匡复,可陈宜中力赞议和,最后陈的意见得到谢太后的同意,遂于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派人向元军奉表称臣。

  陈文龙痛心疾首,便以母老乞求归养为辞,无限惆怅地回到了故乡莆田。德佑二年2月,元军攻陷了南宋首都临安,宋恭宗及皇室成员被俘北去。5月,益王赵正在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的拥立下,在行都福州登基,陈文龙再次被起用为参知政事(左相)。9月,元军向闽粤进军,兵锋直向榕城,福州知府不战而降。张、陆等保护端宗从海上逃亡避难于泉州。朝廷任命陈文龙依前职充闽广宣抚使,并于兴化(莆田)开设衙门。

  于是,陈文龙倾尽家财招募兵勇组成民军,厉兵秣马备战。在福州、泉州两城守将先后叛降后,陈文龙固守孤垒,四次斩杀前来劝降的元使,并在城头竖起“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的大旗,以表明心迹、激励士气。最后一次其姻亲被元军抓来劝降,陈文龙大义灭亲,复信说:“孟子曰'效死弗去’,贾谊曰'臣死封疆’,国事如此,不如无生,惟当决一死守……若以区区之守义为不然,或杀身复家,鄙意则虽阖门磔尸数段亦所愿也?请从此诀,勿复多言。”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守志誓难移 丹衷天地知

  然而,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德佑二年12月,被陈文龙派往福州打探敌情的部将林华、陈渊,和降将王世强勾结,引元军来到兴化城下,通判曹澄孙开城投降,元兵蜂拥而至,陈文龙寡不敌众,力尽被擒。他见元军在城中放火烧杀,怒声喝斥:“速杀我,无害百姓。”(《宋史·陈文龙传》)

  第二天,文龙和两子三女以及母、妻等一家人被押至福州元将董文炳军中,董令左右百般凌挫,陈文龙以手指腹正色道:“此皆节义文章也,可相逼邪?”周围的人无不为他宁死不屈的气节所感动。董文炳还不死心,对陈文龙说:“国家兴亡有成败,汝是书生,何不识天时?”陈文龙回答:“国亡我当速死?”元将唆都企图以“母老子幼”来动摇他,陈文龙慷慨而答:“我家世受国恩,万万无降理。母老且死,先皇三子岐分南北,我子何足关念。”(事见《弘治兴化府志·陈文龙传》)?其忠肝义胆的《复元将唆都书》也千古传颂,迄今仍为大学课文。

  元军见劝降无望,就把陈文龙押往杭州。他从离开莆田即开始绝食,行至合沙时,赋诗一首给他的仲子诀别,表达了视死如归、尽忠报国的强烈心声。(《陈忠肃公墓录》)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斗垒孤危力不支,书生守志誓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尽,惟有丹衷天地知。

  陈文龙到杭州后,被囚禁在太学里。景炎二年(1277年)4月25日,他要求拜谒岳飞庙。当他以孱弱之躯蹒跚进入岳庙时,不禁失声痛哭,哀恸悲绝,当晚死于庙中,年仅46岁,后被葬在西湖智果寺的翠竹园里。陈母被拘禁在福州一座尼庵中,身患沉疴,而不愿看病服药。她对监守说:“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周围的人无不为之黯然泪下,感叹:“有斯母,宜有是儿。”至此,陈文龙一家,包括其季弟陈用虎(弟媳朱氏在陈文龙被俘后就自缢)、其叔陈瓒,都忠贞不屈,为国捐躯。

  精灵接前贤 英风总肃然

  明初,朝廷下令访求民间应祀神祇,“凡有功国家及惠爱在民者,着于祀典,令有司岁时致祭。”在上报的名单中,朱元璋特别重视南宋隆名并峙的两状元文天祥和陈文龙。于是,在福建境内建有“历代奉旨祀典”陈庙十余座,我市中山公园北门原有的陈文龙祠就是其中之一。在祭祀陈文龙的寺庙中,以福州阳岐的尚书祖庙时间最早。相传当年阳岐村民在乌龙江边拾到陈文龙遗落的官袍,便自发集资在兴化古道边建庙。明天启七年(1627年),当地村民及部分莆仙籍商贾,出于对陈文龙的敬仰,将原庙宇移至阳岐村凤鸣山下。庙建成后,历经沧桑,几度重修。庙前空坪上至今保存了几方古代残碑,分别记载了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嘉庆九年(1804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咸丰九年(1859年)和光绪十年(1884年)五次重修的情况。其中乾隆碑刻载:“祖殿水部尚书三次敕封,加封镇海王”。所以福州百姓都称陈文龙庙为“尚书庙”,陈文龙为“尚书公”。福州市区的其他4座庙均由此分香,阳岐尚书庙也被称作“尚书祖庙”。1919年,阳岐人、大思想家严复发起又一次重修。他亲自撰写《重建尚书祖庙募缘启事》,福建督军李厚基、省长萨镇冰、前清福州知府叶大庄等都有善捐。严复为祖庙题写镌刻了3副石柱联,其中大殿正门的草书联为“十万家饭美鱼香,惟神之助;百余乡风清魔伏,为民所依。”他还赋诗“天水亡来六百年,精灵犹得接前贤。而今庙貌重新了,帐里英风总肃然。”表达了对陈文龙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的景仰之情。

  历代史传、诗文、戏曲等都对陈文龙备加褒扬。明永乐六年(1409年),朝廷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能保佑航运、渔民,加封“水部尚书、镇海王”;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明清时期,每三年科举后,历朝皇帝都委派新科状元率册封团赴琉球(今冲绳)、台湾册封当地官员。册封团在海上行船为祈求平安,将陈文龙立于船中祭拜。由此,就有了“官船拜陈文龙、民船拜妈祖”之说。闽台及东南亚等地,都将陈文龙比作“海上保护神”。,福州人称文龙为“尚书公”。仅在台湾和马祖,保存完好的陈文龙庙就有16座之多。

猜你喜欢

  • 郑思忱

    泉州安溪人,字景千。宁宗嘉定四年进士。曾从蔡和学。知新兴县,除遗利钱三百万。改知崇安,复均惠仓。以事左迁浦城丞,寻知南恩州,辟浙东帅府参议官。以雷变上封事,言宜去暴恤贫,节用蓄力。除监登闻鼓院。卒年七十二。有《诗书释》。

  • 刘昚虚

    刘昚虚(约714年—约767年),亦作慎虚,字全乙,亦字挺卿,号易轩,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县)人,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开元二年(约714年),约卒于大历二年(约767年)。20岁中进士,22岁参加吏部宏词科考试,得中,初授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为皇太子校勘经史;旋转崇文馆校书郎,为皇亲国戚的子侄们校勘典籍,均为从九品的小吏。殷璠《河岳英灵集》录其诗十一首。

  • 周嵩

    周嵩,字乔年,洞庭西山人。宋末诸生。事见《七十二峰足徵集》卷二。今录诗四首。

  • 杨玉环

    杨玉环(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其籍贯存在争议,主要有五种说法:虢州阌乡(今河南灵宝)、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说、蜀州(今四川成都)、容州(今广西容县)说。她出生于宦门世家,父亲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香消玉殒。

  • 姚文然

    (?—1678)明末清初江南桐城人,字若侯,号龙怀,一字弱侯。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清顺治间荐授国史院庶吉士,改礼科给事中,历工、户科。与魏象枢并以敢言称,时号姚魏。康熙间官至刑部尚书。卒谥端恪。有《姚端恪公诗文集》。

  • 王翰

    王翰(公元687年~726年),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

  • 惠能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禅师的真身,供奉在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

  • 皇甫湜

    皇甫湜(公元777—835年),中国唐代散文家。引字持正,唐睦州新安(今浙江建德淳安)人。十多岁时就漫游各地,投梁肃,谒杜佑;后又结交顾况,师从韩愈,还求见江西观察使李巽,作书献文,希图荐举,未成。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湜在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不第。他广为交游,与白居易、李翱、刘敦质等人往来。

  • 莫将

    莫将(1080—1148),字少虚,谱名文砚。生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四月二十日。修水漫江人,宋代名臣。少虚得荫于父,历任县令有功,绍兴七年(1l37),提升为太府寺丞,翌年再次擢升为徽献阁侍制京畿都转运使,迁工部侍郎名誉礼部尚书兼侍读奉使,继晋工部尚书任京西宣谕使。不久拜敷文阁学士知明州提举、江州太平观,继福州和广州知府。少虚在朝以学问自结,主知太上屡授嘉奖。后赴边疆抗卫金兵。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十月初十,卒于官。终赠端明殿学士,葬江西新建县五谏乡新城里,修水漫江乡尚丰有衣冠墓。

  • 周铨

    字升逸,浙江钱塘人,苏州籍。诸生。著有《东冈诗钞》。○升逸修己自好如处子,然及发言为诗,逸情云上,直欲希风开、宝以仰窥汉京,友生中不易才也。五十馀不肯见人,惟家方舟与余过之,谈谐不倦。予通籍归里后,并不能一见矣。时或议其为僻、疑其为矫,余益重其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