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诗词古文>陈尧佐生平

陈尧佐生平介绍

陈尧佐(963年—1044年10月26日),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人。北宋大臣、水利专家、书法家、诗人。宋仁宗时官至宰相,景祐四年(1037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康定元年(1040年),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1044年),陈尧佐去世,年八十二,赠司空兼侍中,谥号“文惠”。陈尧佐明吏事,工书法,喜欢写特大的隶书字,著有《潮阳编》、《野庐编》、《遣兴集》、《愚邱集》等。今存词一首。>>查看陈尧佐的诗词古文

轶事典故

  陈尧佐性情勤俭节约,看见动物必定告诫左右侍人不要杀害。器物衣服坏了,随时就缝补,说:“无非是使之不全部被丢弃。”自号“知余子”。临终前一日,自撰墓志说:“年寿八十二不为夭折,官一品不为低贱,使相接受俸禄不为耻辱,这三者大略可以归息于父亲栖神之地了。”陈抟曾对他的父亲说:“您三个儿子都当为将相,惟有中子显贵而且年寿高。”后来果像陈抟所说的那样。

生平

早年经历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陈尧佐出生。他的先祖是河朔人,至高祖陈翔时,因任蜀州新井县令,便定居于此,为阆州阆中人。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陈尧佐登进士第。历任魏县、中牟县尉,曾撰《海喻》一篇,人们惊奇于他的志向。后以试秘书省校书郎身份知朝邑县,恰逢其兄陈尧叟出使陕西,揭发宦官方保吉的罪行,方保吉怨恨陈尧叟,便以事诬陷陈尧佐,被降职为朝邑县主簿。其后移任下邽县主簿,升任秘书郎、真源知县,任开封府司录参军。

通判潮州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升任开封府推官。他上书指摘时弊,言他人所不敢言,因触怒真宗,被贬为潮州通判。到潮州后,新修孔庙,并“选潮民秀者劝以学”,发展潮州教育事业。还倡议在孔庙正室东厢建韩吏部祠,并写了《招韩文公文》,极力称赞韩愈“专以孔子之道教民。民悦其教,诵公之言,箴公之文,绵绵焉迨今知学者也。”

  咸平三年(1000年),百姓张氏的儿子与其母在江中洗澡,鳄鱼尾随吃掉他的儿子,母亲无法施救。陈尧佐听说后为之伤心,命两个小吏划小船拿着网前去捕捉。鳄鱼最为凶暴,无法网到,到此时,却顺服被网住,陈尧佐撰《戮鳄鱼文》,把鳄鱼示众街市并就其烹杀,人们都感到惊异。

历职地方

  陈尧佐在任三年后被召还朝廷,献诗数百篇,被任命为直史馆、知寿州。当年大饥荒,陈尧佐拿出俸米做成粥供饥饿的人吃,官吏和百姓都献出大米,赈济几万人。后移任庐州,因其父陈省华病重而请求辞官回乡,提点开封府界事。

  后来任两浙转运副使。钱塘江用竹笼装石为堤,堤在次年就毁坏。陈尧佐请求放进柴薪装满泥土才坚固耐久,丁谓不认同,陈尧佐与之反复争论,丁谓遂将其徙为京西转运使,但最终还是按他的建议实行。移任河东路转运使,他根据河东土地贫瘠百姓贫困、依靠石炭为生的情况,奏请朝廷免除税收。又减少泽州大广冶铁课税几十万。移任河北路转运使,母亲年迈请求就近侍养,朝廷召他纠察在京刑狱,为御试编排官,因安排等次失误降职监鄂州茶场。

  天禧年间,黄河决口,朝廷起用陈尧佐为滑州知州,制造木笼以减除水患,又修筑长堤,人们称作“陈公堤”。

入朝拜相

  真宗驾崩后,朝廷营造永定陵,又移任陈尧佐为京西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移任度支副使,参与撰写《真宗实录》。没有应试中书,朝廷特升其为知制诰兼史馆修撰、知通进银台司。

  天圣二年(1024年),进升枢密直学士、知河南府。

  天圣三年(1025年),移任并州知州。每次汾水暴涨,并州百姓往往忧虑,陈尧佐替他们修筑堤防,栽植柳树几万株,修造柳溪,百姓赖其利。

  天圣五年(1027年),陈尧佐参与撰写真宗一朝国史。又接替其弟陈尧咨同知开封府,累迁右谏议大夫,任翰林学士。

  天圣七年(1029年),拜枢密副使。当时祥符知县陈诂治理严厉苛刻,官员打算加罪陈诂,便使县为之一空,刘太后果然愤怒;但陈诂与宰相吕夷简连亲,执政大臣以嫌不敢争辩。事情传至枢密院,只有陈尧佐说:“惩处陈诂则奸吏得计,以后谁敢再约束胥吏呢?”陈诂因此得以免罪。陈尧佐其后以给事中之职任参知政事(副相),又升尚书吏部侍郎。

出知永兴

  明道元年(1032年),四月,刘太后去世后,宋仁宗亲政,他首先罢黜刘太后所任用的宰相,陈尧佐因而于次年以户部侍郎之职罢知永兴军。经过郑州,被郡人王文吉以反叛事告发,传经御史中丞范讽处理,此事才辨明。改任庐州知州,移任同州知州,又移知永兴军。刘太后曾派宦官在京兆(今西安)造佛塔,前知永兴军姜遵为迎合太后,把古碑古碣全部毁掉充作砖瓦用,陈尧佐上奏说:“唐代贤臣墓碑,现在已损失十分之七八了。其子孙深深地镌刻大字,是想传之千载,一旦与瓦砾等同,实在是可惜。那些没有被毁坏的,希望敕令州县完整保护。”移任郑州知州。恰逢修造真宗章惠皇后的园陵,郑州陈设之物很严格,仁宗赐书褒谕。

晚年生活

  景祐四年(1037年),授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再次拜相。

  景祐五年(1038年),因数次出现灾异,罢为淮康军节度使、判郑州。

  康定元年(1040年),以太子太师职致仕。

  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辛卯(10月26日),陈尧佐去世,享年八十二岁。赠司空兼侍中,谥文惠。

主要成就

水利

  陈尧佐在水利上的成就也是父兄中最大的。为防钱塘潮,他提出了“下薪实土法”。为堵黄河在滑州缺口,他发明了“木尤杀水法”。他在汾水两岸筑堤植柳防洪,成为长期造福人民的柳溪。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也就是黄河第三次徙流的前33年,经过千余年黄沙沉积与浊浪冲刷,黄河堤岸已是岌岌可危,滑州(今河南滑县)一带尤为严重。时任京西转运使的陈尧佐于是上奏朝廷“议开滑州小河分水势,遣使视利害以闻”,勘察详确后“请规度自三迎杨村北治之。复开汶河于上游,以泄臃塞”。(《宋史·河渠·黄河》)他的建议得到了整个朝廷的认可。至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六月乙未夜,滑州河溢”。真宗将陈尧佐调任河北转运使,兼知滑州督理河务。尧佐甫到任,即以治黄为政务之重,他亲巡堤防,查勘水情,询问百姓,研究制定治水方略。此时黄河堤岸因水位过高,已是“浸如堆泥”,不能直接夯实加固,必须首先减轻洪水的冲击,才可筑堤。经过反复试验,陈尧佐亲手绘图,“造木龙以杀水势”。(《宋史·陈尧佐传》)木龙是状如“木梳”的一种防汛拦水工具。据《宋史·河渠·黄河》载:“(木龙)凿横木,下垂木数条,置水旁以护岸”。他采用了以木龙减消水势,而后以“埽”(旧时治水,用柳枝、秫秸、草扎成,并填以土石的防汛工具)填充土石的固堤方法,修筑河堤。这样节节推进,县县相连,筑成了一条长堤。这条大堤起自滑州,经东昌(今聊城)、临清、夏津、恩县(今平原县恩城镇)、德州等州县,逶迤绵延长达千余里。据《宋史·河渠·黄河》载:“(陈尧佐)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这条大堤为预防黄河溃泛起了重要作用,所经州县,百姓均“赖其利”。

  陈尧佐曾任两浙转运副使,当时由于钱塘江潮水凶猛,“篝石堤”被大水冲塌,官府急募民夫垒起,翌年复被水冲垮。陈尧佐认为按旧方式砌垒石堤是挡不住狂涛巨浪的。于是,不避危险,亲率水工勘察,反复试验后,决定以“薪石土”夯实筑堤。即先行砌垒石堤以挡浪涛,而后又于石堤之外,筑以“薪石土”堤,反复夯实,才将狂涛钳服。后来陈尧佐调任河南知府,嗣又徙知并州(今山西太原)。是时,汾水常常暴涨,堤防欲溃,几至成灾,人心骚动,难以聊生。陈尧佐到任,即以治理汾水为急务,来勘堤防,询问土民,征求当地有治水专长的“耆旧”的建议。采用“添土增防,植树固堤”之方,使汾水之堤转危为安,“民人称庆”。据《宋史》载:“陈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亭,民赖其利”。由上述可见,陈尧佐治水是颇有经验的。天禧间,滑州黄河水溢,朝廷即将时任京西转运使的陈尧佐调任河北转运使,兼知滑州,治理黄河水患。

政治

  陈尧佐一生为官清正,敢作敢为,不同常人。他在陕西为官,告发地方官方保吉的罪恶,他因此被降为朝邑县主簿。在开封府作官,又“言事忤旨”降为潮州通判。潮州发生鳄鱼食人,他下令捕获,具文数罪后当众烹杀。

  陈尧佐知寿州时,发生大饥荒,陈尧佐带头拿出俸米做成粥供饥饿的人吃,官吏和百姓都献出大米,赈济几万人。他出知永兴军时,发现前任姜遵为讨好刘后,在京兆(今西安)修佛塔,大量毁坏“古碑碣充砖瓦用”。他马上向朝廷奏请停毁和修复,为了保护文物,他公然上忤刘后。任枢密副使时,祥符知县陈沽治吏严急,奸吏便发动罢官事端。太后欲治诂罪,命枢密院察办,众不敢违,独陈尧佐上奏:“罪诂则奸吏得计,谁还敢整治贪官?”陈诂由是得免。

诗文

  陈尧佐从小爱好学习,父亲教授众子经书,其兄长没有完成学业,尧佐偷听已成诵。开始肄业锦屏山,后师从种放于终南山,等到显贵后,读书没有中断。

  他的诗文是父兄中最好的。他初人仕途,就写了《海喻》一篇,“人奇其志”。继又具文烹鳄,“人皆惊异”,他的诗作没有《西昆》诗派那种浮艳之风,多写山水花木,寓志谈史,且明白清丽。如他写游《国清寺》一诗道:“南越第一寺,偶来心地真。却嫌桥下水,流去人红尘。”

  陈尧佐有文集30卷,著有《潮阳编》、《野庐编》、《遣兴集》、《愚邱集》等。《宋诗纪事》、《宋文鉴》、《舆地纪胜》录其诗40余首,《全宋词》录其词一首,《宋代蜀文辑存》录其文10篇。

书法

  陈尧佐工书法,善古隶八分,写一丈见方的字,笔力端正遒劲,年老仍不衰。点画肥重,人称“堆墨书”。

家庭成员

家世

  高祖陈翔五代时,曾任蜀王王建掌书记,后弃官定居阆州西水。

  曾祖陈翊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齐国公。

  祖父陈昭汶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楚国公。

  父亲陈省华官至左谏议大夫,后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秦国公。

  母亲冯氏封燕国太夫人。

平辈

  长兄 陈尧叟端拱二年(989年)状元,官至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卒赠侍中,谥文忠。

  三弟陈尧咨咸平三年(1000年)状元,官至知天雄军,卒赠太尉,谥康肃。

——

  原配宋氏封杞国夫人。

  继室王氏封沂国夫人。

子辈

  长子陈述古生平不详。
  
  次子陈求古曾任比部员外郎。

  三子陈学古曾任主客员外郎。

  四子陈道古曾任虞部员外郎。

  五子陈博古曾任大理评事、馆阁校勘。

  六子陈修古曾任殿中丞。

  七子陈履古曾任秘书省正字。

  八子陈游古曾任光禄寺丞。

  九子陈袭古曾任大理寺丞。

  十子陈象古曾任太常寺太祝。

孙辈

  孙子四十人——生平不详。

曾孙辈

  曾孙二人——生平不详。

猜你喜欢

  • 善学

    善学(1307-1370),元末明初江苏吴县龟山光福寺僧,字古庭,俗姓马,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十七岁出家,受《华严经》于林屋清公,精研贤首疏钞。学问精深,融贯诸家,是极负盛名的元明两代华严宗高僧。洪武初,因本寺输赋违期而流徙江西赣州,行至安徽池阳马当山时病逝。归葬光福寺,大学士宋濂为之作塔铭。

  • 胡奎

    元明间浙江海宁人,字虚白,号斗南老人。明初以儒征,官宁王府教授。有《斗南老人集》。

  • 元德明

    金忻州秀容人,号东岩。幼嗜书。布衣蔬食,处之自若。人负债不能偿,往往毁券。累举不第,放浪山水间,饮酒赋诗以自娱。卒年四十八。有《东岩集》。

  • 周申

    周申,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人。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进士(《宋诗纪事补遗》卷二一)。

  • 钟允谦

    钟允谦,字汝益。明世宗嘉靖八年(一五二九)进士。知浙江宁海县,升刑部主事,出知福州府,转莱州知府。卒于官。与父芳同祭乡贤。明陈是集《溟南诗选》卷二有传。

  • 刘轲

    刘轲(772~?),字希仁,广东韶州曲江(今韶关)人,原籍徐州沛县(今江苏沛县)。约在唐大历七年(771)或八年间生于曲江,刘自幼好学,精于儒学而擅长文章。元和十二年(817)春末夏初,回韶州谋举选。上京师时,白居易以书荐之。翌年,以韶州籍登进士第。文宗初年任弘文馆学士、史馆修撰,累迁侍御史。开成中,出任洺州剌史。在任职地病逝,卒年不详。

  • 令狐俅

    令狐俅(一○四一~一一一○),字端夫,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挺子。以父荫试将作监主簿。历郓州司户参军、濮州雷泽县尉、洺州曲周县令、监汝州洛南稻田务。废而家居,又起为泾原路转运司勾当公事。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从军灵武。后为处州松阳县令、环州录事参军。迁武胜军节度推官,未行,以疾致仕。徽宗大观四年卒于汝州,年七十。事见《西台集》卷一二《令狐端夫墓志铭》。

  • 边元勋

    边元勋(生卒年不详),字辅臣,丰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后迁云中(今山西大同)。与边元恕、边元鼎为边贯道之子,在金朝都有才名,号为“三边”。金太宗天会十年(1132)进士,官终河间路转运使。今存诗二首。生平及作品均见《中州集》卷八。

  • 管鉴

    管鉴字明仲,龙泉(今属浙江)人,徙临川(今江西抚州)。乾道九年(1173),范成大制置四川后东归,道经峡州,时管鉴为峡州守,见范成大《吴船录》。淳熙十三年(1186)任广东提刑,改转运判官,官至权知广州经略安抚使。词题所署干支,最迟者为甲辰生日,盖淳熙十一年(1184)。有《养拙堂词》一卷。

  • 郭用中

    金平阳人,字仲正。世宗大定七年进士。历浮山主簿、陕州录事。工诗。有《寂照居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