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诗词古文>孟宾于生平

孟宾于生平介绍

孟宾于,字国仪,号玉峰叟(《江南野录》卷八),连州(今属广东)人。后晋天福九年(九四四)进士(王禹称《孟水部诗集序》)。曾受孟氏辟,为零陵从事。南唐时,授丰城簿,迁淦阳令。宋太宗太平兴国中,归老连上(《诗话总龟》前集卷五引《雅言系述》)。年八十三卒。有《金鳖集》,已佚。《南唐书》卷二三有传。>>查看孟宾于的诗词古文

轶事典故

续句成诗表心志
  少年孟宾于在父亲的诗后续上“众星不如孤月明,牛羊满山畏独虎”,显现了他的才华。
  在时局动荡的五代十国,要想出人头地,除了战场上能横刀立马耀功绩,便是读书进仕取功名。
  当时的连州,在唐代“诗豪”刘禹锡的重文兴教开化下,读书风气长盛。孟宾于生于连州保安镇万全村的一个穷苦农民之家,但他从小有大志,在帮忙家里农活的间隙,好读书,幼年时在保安静福山“天衢书院”勤奋学习。生性聪明的他在少年时就能吟诗作文。
  孟宾于是家中独子———这在古代的农村社会,意味着劳动力相当薄弱。其父因此认为今后的生计肯定艰难,一天他心生感概,就在家中墙壁上题了两句诗:“他家养儿三四五,我家养儿独且苦。”
  傍晚,孟宾于放牛回家后,看到壁上的诗句,知道是父亲写的,为驱除父亲的忧愁,便搬来凳子,站上去提笔在诗后续上两句:“众星不如孤月明,牛羊满山畏独虎。”
  其父回来看见了续句,觉得儿子不但有志气、有见地,而且有诗才,对孟宾于的远大志向大加赞赏,坚定了供他读书进仕的决心。

作诗百首传美名
  《唐才子传》载:孟宾于的《金鳌集》“驰诣洛阳,致诸朝达,声誉蔼然,留寓久之”。
  天赋极高的孟宾于,少年时就能吟诗作文,元朝辛文房编著的《唐才子传》记载:垂髫时,书所作百篇,名《金鳌集》。
  孟宾于学成之后,只身离开家乡,北上洛阳应科举试。但是因为来自岭南,在京师举目无亲,没有靠山和裙带关系,所以孟宾于一连考了五次都不中。
  科场的失败,让孟宾于只能游迹于湘湖之间,一面寄情山水,一面把新旧诗作编集成《金鳌集》一、二卷。因为游历深入民间,他的诗歌充满了现实批判主义。如他的《公子行》:“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表达了他对贵家公子在春游中,任意纵马踏坏麦苗恶劣行径的气愤。
  孟宾于后来把诗集送给了来按察湘湖一带的工部侍郎李若虚。李若虚也是诗人,他对孟宾于的诗作大加赞赏,回到洛阳后将孟宾于的诗遍传洛阳,还挑拣了孟宾于诗集中的精品献给朝廷。一时间孟宾于之名传遍京师朝野。
  《唐才子传》载:若虚采猎佳句,记之尺书,使宾于驰诣洛阳,致诸朝达,声誉蔼然,留寓久之。晋天福九年,礼部侍郎符蒙知贡,宾于帘下投诗云:“那堪雨后更闻蝉,溪隔重湖路七千。忆得故园杨柳岸,全家送上渡头船。”蒙得诗,以为相见之晚。
  诗名远扬,再加上官员认可,晋天福九年(公元944年),孟宾于参加第六次科举考试,终于被取为“第十三名进士”。

迩来诗价满江南
  南唐后主李煜看到诗句,赦免了孟宾于,还将他擢升为水部员外郎。
  因为时局动荡,孟宾于高中进士之时,朝廷已是四分五裂,他的仕途变得渺茫无期。心灰意冷的孟宾于只好离开洛阳,南归家乡岭南,行至途中被楚王马希范留为从事。
  后来楚国被南唐兼并,孟宾于因此被南唐朝廷任命为涂阳县令。作为才华横溢的诗人,孟宾于在官场上却并不怎么聪明,竟糊里糊涂地受牵连被判了死罪,按南唐的法律要被斩首,幸好他的好友李昉的一首诗,才使孟宾于免成刀下之鬼。
  李昉是宋代著名学者,主编了《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和《太平广记》三部巨著。他与孟宾于原是同榜进士,两人十分要好。当时李昉在宋朝为官,深得宋太祖赵匡胤的重用,官至中书舍人。
  得知孟宾于获罪后,李昉就写了一首诗寄给孟宾于。诗曰:“幼携书剑别湘潭,金榜标名第十三。昔日声名喧洛下,迩来诗价满江南。长为邑令情终屈,纵处曹郎志未甘。莫学冯唐便休去,明君晚事未为惭。”
  当时南唐的皇帝李煜是个大诗人,看到了李昉给孟宾于的诗后,深为李昉与孟宾于的友情感动,对孟宾于的才华也大为欣赏,因此赦免了孟宾于,还将他擢升为水部员外郎。

巧出谜语服众僚
  孟宾于把小麦放在木板上,大家猜不出。他说,这是和睦,上和(禾)下(木)睦。
  孟宾于在朝廷任职时的轶事,至今仍有不少在当地民间流传。
  孟宾于做过水部郎官和朝廷主考,因出身贫寒,同事众僚中有人怀疑其才学看不起他。孟宾于虽不作计较,但为了树立威信,巧出谜语。他找来一块木板和几串小麦,把小麦放在木板上,叫众僚猜是什么意思。大家苦想多时,均摇头猜不出。孟宾于最后说出了谜底:“这是和睦,上和(禾)下(木)睦。”大家恍然大悟,都认为这个谜语出得有水平,寓意深刻———不用孟宾于解释,大家已经明白他的用意,从此再没有人看不起孟宾于。
  在朝廷期间,连州来了一封急信,写着“种田大山万里贼。”朝廷因此认为局势严重,皇帝因此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孟宾于是连州人,故被委派到连州平息贼乱。回到家乡,孟宾于通过广泛调查、取证,其实信中所谓的“种田大山万里贼”,是种田、大山和万里3个村庄出现了盗贼———原来当时连州大旱,粮食失收,一些人为此走上偷盗之路。
  了解实情后,孟宾于在连州开仓济民,大受民众拥护;同时采取怀柔政策,敦促盗贼下山投降。盗贼首领感于孟宾于的惠民行为,因而下山投降,贼乱由此平息了。回到朝廷,孟宾于向皇帝如实秉告,鉴于他的办事能力,孟宾于得到了朝廷重赏。

辞官隐居玉笥山
  自号“群玉峰叟”的孟宾于常与文朋诗友唱和自娱,后归老连州,年逾八十而卒。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频发,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九月,赵匡胤以李煜拒命来朝为辞,发兵10余万,三路并进攻占南唐。次年十一月城破,后主奉表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此时正是孟宾于升为水部员外郎不久,面对这种动乱的政局,他心生厌倦辞官而去。孟宾当年曾在江西丰城任县令,便选择了附近的有仙山福地之称的玉笥山隐居下来,并自号为“群玉峰叟”。
  江西玉笥山原名群玉山,相传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南巡时,天降玉笥于山上的太白峰,于是才将群玉山改名为玉笥山。玉笥山还是道家七十二福地的第八福地,称为郁林福地。
  在玉笥山隐居时,孟宾于遍游32座山峰,览阅七泉二井,寄情山水之间,常与文朋诗友唱和自娱,好不逍遥。
  孟宾于晚年虽然隐居玉笥,但对家乡连州却怀念至深,曾有《怀连上旧居》诗云:闲思连上景难齐,树绕仙乡路绕溪。明月夜舟渔父唱,春风平野鹧鸪啼。城边寄信归云外,花下倾杯到日西。更忆海阳垂钓侣,昔年相遇草萋萋。
  孟宾于隐居后不久,就回到了连州,年逾八十而卒。

猜你喜欢

  • 张翥

    张翥(1287~1368)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

  • 释德洪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1089),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杨恽

    杨恽(?—前45),西汉家。字子幼,汉族,西汉华阴(今属陕西)人,宣帝时曾任左曹,后因告发霍氏(霍光子孙)谋反有功,封平通侯,迁中郎将。神爵元年(前61)升为诸吏光禄勋,位列九卿。其父杨敞曾两任汉宣帝时丞相,其母司马英是著名史学家兼文学家司马迁的女儿。其文章《报孙会宗书》被后人认为颇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的风格。

  • 于伯渊

    于伯渊,平阳(今山西省临汾)人,孟称舜《录鬼簿》录作“平阳令”。生卒年不详。《录鬼簿》将其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可知他是元代前期杂剧作家。他的杂剧至今可知者有六种,即《丁香回回鬼风月》、《白门楼斩吕布》、《狄梁公智斩武三思》、《吕太后饿刘友》、《莽和尚复夺珍珠旗》、《尉迟恭病立小秦王》。于伯渊的散曲尚留一套〔仙吕·点绛唇〕《忆美人》,反复吟咏一位美妓,浓态极妍,或可表现其“翠柳黄鹏”的风格(见《太和正音谱》),又是作者本人“翠红乡,风月无边”生活经历的真实注脚。

  • 高鼎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著有《拙吾诗稿》。

  • 朱景行

    朱景行,字伯仰,眉山(今属四川)人。理宗淳祐间进士(清雍正《四川通志》卷三三)。

  • 周去非

    温州永嘉人,字直夫。周行己族孙。孝宗隆兴元年进士。从学于张栻。历试桂林尉、州学教授等。孝宗淳熙五年,著《岭外代答》,记岭外制度方物等颇详。仕至绍兴府通判。

  • 白朴

    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 张绮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唐末进士。武宗会昌二年(842),有若耶溪女子题诗三乡驿,自伤身世,绮见而题诗和之。事迹散见《云溪友议》卷中、《唐诗纪事》卷六七。《全唐诗》存诗1首。

  • 韦庄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