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诗词古文>孙处生平

孙处生平介绍

孙处(359年—411年),字季高(其户籍登记为孙季高,所以当时人们称呼他时用字而不用名),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东晋将领。义熙六年(410年),卢循在广州起兵,占领豫章(今江西南昌),直逼建康。刘裕遣孙处率三千人,从海上袭击番禺。用火烧卢循的舟舰,当日即攻破番禺。此后卢循率兵还袭广州,与孙处交战二十余日,卢循败走,孙处率众追奔至郁林,因病方罢。义熙七年(411年),孙处去世。刘裕追赠孙处为龙骧将军、南海太守,封侯官县侯,食邑千户。义熙九年(413年),刘裕念其功绩,重赠为交州刺史。>>查看孙处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首立战功

  孙处年轻时意气用事。刘裕东征孙恩时,孙处仗义,高兴地随从作战,刘裕平定京都后,任命他为振武将军,封新夷县五等侯。义熙五年(409年),孙处在攻打广固的战役中,因首先登城而立下战功。

  大败卢循

  义熙六年(410年),卢循起兵作乱,孙处在石头城护卫营栅,防守越城、查浦,在新亭打败叛军。刘裕对孙处说:“叛军将败,应当先去摧毁他的老巢,使他在战败逃跑的时候,没有地方投奔,除了你没人办得成此事。”于是派遣孙处率领三千人,渡海袭击番禺。起初,叛军没有在海路设防,当孙处兵至东冲,距离番禺十多里时,城里人还不知道此事,卢循留守的战士尚有数千人,城池甚是坚固。孙处先烧毁船舰,尽力登上海岸,正逢天降大雾,军队从四面攻城,当天就攻克番禺。卢循的父亲卢嘏、长史孙建之、司马虞尫夫等人,乘小船逃往始兴。刘裕立即分派振武将军沈田子等人讨伐并平定始兴、南康、临贺、始安等岭外各郡。卢循往左里逃跑,但兵力还很强大,从岭南道路返回,袭击广州。孙处抗战二十多天,卢循才战败而逃,被杀死的叛军有一万多人。孙处追击卢循直至郁林,适逢生病而不能穷追,卢循才能逃向交州。

  去世追赠

  义熙七年(411年)四月,孙处在晋康去世,享年五十三岁。朝廷追赠他为龙骧将军、南海太守,封侯官县侯,食邑一千户。

  义熙九年(413年),刘裕念及孙处的功劳,于是上奏表说:“孙处在岭南所立的功劳,已经蒙受朝廷的褒扬封赠。臣更考虑到卢循积恶十二年,占领了全越之地。如果他的根据地没有拔除,战败后有投奔的地方,再招集剩余的党羽,仍然能成为祸患,如何能孤军远征而深入敌境,正让皇上操心。可是孙处航海万里,不惜丧身洪流,像波激电闪一样,即日迅速到达,就一下子平定南海,摧毁叛军的巢穴,使卢循进无可依,退无可据,只得乘小船远窜。用不上一个月时间,就歼灭了妖人凶徒。要论扫平叛军的功劳,实在以孙处的功劳最大。往年对他的封赠,还不能算是优厚。以臣愚见,应当再将一州封赠,就用他的本号,也许可以使孙处的忠诚与功勋不致湮没无闻,而辛劳的下臣更加奋勉。”于是朝廷再赠交州刺史,仍保留过去已追赠的龙骧将军称号。

猜你喜欢

  • 沈贞

    长兴人,字元吉,号茶山老人。元末,隐居横玉山中。笃学,博通经史,尤长于诗。安贫乐道。

  • 载湉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在位三十四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后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庙号德宗,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葬于清西陵之崇陵。

  • 尹瑾

    尹瑾,字昆润,号莞石。东莞人。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一五六四)年举人,明穆宗隆庆五年(一五七一)进士。授福建漳州府推官。历任工部给事中、吏科都给事中,晋南太仆寺卿。年五十五卒,有《莞石集》。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一、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三五有传。

  • 胡奎

    元明间浙江海宁人,字虚白,号斗南老人。明初以儒征,官宁王府教授。有《斗南老人集》。

  • 陈祖范

    陈祖范,清学者、文学家。字亦韩,号见复,常熟人。雍正元年(1723)举人。这年秋天礼部会试中式,生病,没有参加殿试,后回到江南,闭门读书。几年后,雍正诏书天下,广开书院,好多大官争相延聘陈祖范去书院教书。他教书有方,但教了一二年就辞去不干了。他说,学生读书都为了做官,考不中进士就说你书教得不好,师道难立。我不想做官,和他们同列,觉得很难为情。朝廷举荐经学通儒,陈祖范被列榜首。因年老,不就职,赐国子监司业。

  • 杜育

    (?—316)西晋襄城邓陵人,字方叔。幼岐嶷,号“神童”。既长,美风姿,有才藻,时人号曰“杜圣”。惠帝时,附于贾谧,为“二十四友”之一。赵王司马伦败,收付廷尉。累迁国子祭酒、汝南太守。洛阳将没,被杀。

  • 郑刚中

    郑刚中(1088年—1154年),字亨仲,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南宋抗金名臣。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

  • 王若虚

    (1174—1243)金藁城人,字从之,号慵夫。章宗永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著作佐郎、平凉府判官,累官翰林直学士。金亡北归。论诗文主张辞达理顺,反对险怪雕琢。有《慵夫集》、《滹南遗老集》。

  •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 阴行先

    (?—730前)唐武威姑臧人。张说妹婿。初补陈州司仓,不乐而辞之。玄宗开元初,张说刺相州行先为从事,常陪吟咏。又为宜城公主记室参军,迁长河令。迁蔚州别驾,入为庆王友,转太子中允。官至国子司业、邠王府长史。卒年七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