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诗词古文>江总生平

江总生平介绍

江总(519~594)著名南朝陈大臣、文学家。字总持,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出身高门,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之乱后,避难会稽,流寓岭南,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陈后主时,官至尚书令,故世称“江令”。任上“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江总传》)。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江总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查看江总的诗词古文

文学创作

江总是陈代亡国宰相,后宫“狎客”,宫体艳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其诗意浮艳靡丽,内容贫弱,多是一些为统治者淫乐助兴之作,因此在历史上声名不佳。但随着国家兴亡和个人际遇的变化,他的诗也渐渐洗去浮艳之色,而时有悲凉之音。今存诗百首,少量赠答诗及陈亡后凭吊故土之作,有一定价值;《闺怨篇》开唐人七言排律之体。《陈书·江总传》载有集30卷。但今存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所辑《江令君集》仅1卷。

家族成员

十世祖:江统(晋朝散骑常侍)
五世祖:江湛(宋朝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封爵号忠简公)
祖父:江蒨(梁朝光禄大夫)
父亲:江紑(本州迎主簿)
长子:江溢(历任著作佐郎、太子舍人、洗马、中书黄门侍郎、太子中庶子。入隋后,为秦王文学)
第七子:江漼(驸马都尉、秘书郎、隋给事郎,直秘书省学士)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江总字总持,济阳考城人(今河南商丘民权县)。是晋朝散骑常侍江统的十世孙。

  江总七岁丧父,寄依外祖家。年少时聪明敏捷,性情纯厚。其舅舅吴平光侯萧劢,在当时名望很高,特别钟爱他,曾对江总说:“你节操品行与众不同,神态举止超群出众,将来出名,必当超过我。”江总长大后,勤奋笃学才思敏捷,他家世代相传的书数千卷,江总日夜探究研读,未曾离手。

  十八岁时,江总初任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中权将军、丹阳尹何敬容建府置僚属,设置佐吏,都以显贵的后代担任,江总又授职为何敬容府主簿。不久调任尚书殿中郎。

才华横溢
  梁武帝萧衍撰写《正言》才毕,又写《述怀诗》,江总参与写此诗,萧衍读完江总的诗后,大为叹赏。又调任侍郎。尚书仆射范阳张缵,度支尚书琅邪王筠,都官尚书南阳刘之遴,都才学渊博,因江总年少时出名,张缵等人很是推重,结为忘年之交。刘之遴曾以诗文相赠江总。后调任太子洗马,又出京任临安县令,再回京任中军宣城王府内录事参军,调任太子舍人。

  梁朝和西魏友好往来,萧衍诏命江总和徐陵出使西魏,江总生病没有前去。侯景寇掠京城,萧衍诏命江总暂兼太常卿,坚守小庙。台城陷落后,江总在外境维艰中逃难,费了几年时间才到会稽郡,住到龙华寺,便写了《修心赋》,大略评品时事。

  江总的第九个舅舅萧勃首先占领广州,他又从会稽去投依萧勃。

  梁元帝萧绎平定侯景之乱后,诏命江总任明威将军、始兴内史,给江总八百斛太守薪俸让他出行。恰逢江陵陷落,江总遂不成行,从此寄居岭南多年。

效力陈朝
  天嘉四年(563年),因任中书侍郎回朝廷,管辖侍中省。江总历任司徒右长史,掌东宫管记,给事黄门侍郎,兼南徐州大中正。又授职太子中庶子、通直散骑常侍,东宫、中正职务不变。不久调任左民尚书,后转任太子詹事,中正职务不变。江总因与太子彻夜畅饮,收养良家女子陈氏为女,太子便装去江总住所,皇上怒而免除其职。不久复任侍中,兼左骁骑将军。再任左民尚书,兼左军将军,未授职,又因公事免职。不久任散骑常侍、明烈将军、司徒左长史,调任太常卿。

  陈后主陈叔宝继位后,授职江总任祠部尚书,又领左骁骑将军、参掌选事。又转任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再调任尚书仆射,参掌选事职务不变。

  至德四年(586年),江总加任宣惠将军,量置佐史。不久授官尚书令,赐给鼓吹一部,加扶,其他官职未变。

昏庸亡国
  祯明二年(588年)晋号中权将军。后任宰相,他不理政务,只是每天和后主在后宫饮酒作乐,还加上陈暄、孔范、王瑗等十余人,当时称他们为狎玩之客。因此国家日益衰败,典章制度不健全,有上言者,就以犯罪论处,君臣昏庸腐败,以至于国家灭亡。

  祯明三年(589年)建康陷落后,江总入隋朝,任上开府。

  开皇十四年(594年)死于江都,时年七十六岁。

猜你喜欢

  • 胡寅

    胡寅(公元1098年~公元1156年),字明仲,学者称致堂先生,宋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后迁居衡阳。胡安国弟胡淳子,奉母命抚为己子,居长。秦桧当国,乞致仕,归衡州。因讥讪朝政,桧将其安置新州。桧死,复官。与弟胡宏一起倡导理学,继起文定,一代宗师,对湖湘学派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著作还有《论语详说》、《读史管见》、《斐然集》等。

  • 张鸣韶

    张鸣韶,顺德人。明神宗万历年间诸生。清梁九图、吴炳南《岭表诗传》有传。

  • 曹文晦

    元台州天台人,字伯辉,号新山道人。曹文炳弟。颖悟多识,雅尚萧散。不应征聘。有《新山稿》。

  • 祖咏

    祖咏(699~746),字、号均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 高攀龙

    高攀龙(1562年-1626年),字存之,又字云从,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著有《高子遗书》12卷等。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后遇父丧归家守孝。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高攀龙不堪屈辱,投水自尽,时年六十四岁。崇祯初年(1628年),朝廷为高攀龙平反,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宪”。

  • 庾自直

    (?—618)隋颍川人。少好学,能属文,善五言诗。炀帝大业中授著作佐郎。性恭慎,不妄交游,特为帝所重。帝所为篇章,令自直指疵而帝自改之,至自直称善然后方出。及宇文化及为乱,愤激发病而卒。

  • 王褒(南北朝)

    王褒(约513~576年),字子渊,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北朝文学家。东晋宰相王导之后(第三子王洽一脉),曾祖王俭、祖王骞、父王规,俱有重名。妻子为梁武帝之弟鄱阳王萧恢之女。梁元帝时任吏部尚书、左仆射。西魏入侵江陵,《周书》本传称“褒本以文雅见知,一旦委以总戎,深自勉励,尽忠勤之节。被围之后,上下猜惧,元帝唯于褒深相委信。”江陵沦陷后入西魏,被扣留不复南返。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孝闵帝宇文觉即位,封石泉县子,邑三百户。明帝宇文毓笃好文学,王褒与庾信才名最高,二人特被亲待。加开府仪同三司。武帝宇文邕时为太子少保,迁小司空,后出为宜州刺史。建德年间去世,卒年六十四。子王鼒嗣。

  • 宫天挺

    宫天挺(约1260——约1330),元代杂剧作家。字大用,大名开州(今河南濮阳县)人,他与钟嗣成父为莫逆交,嗣成小时,常随父拜访,见其吟咏、文章笔力人莫能敌。关于他的生平,钟嗣成著《录鬼簿》说:“学官,除钓台书院山水,为权民中,事获辨明,亦不见用,卒于常州。”

  • 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 陈峤

    陈峤(825-899),字延封,号景山。唐泉州莆田人。幼好学,弱冠能文。僖宗光启三年进士。释褐京兆府参军,后归闽。王潮兄弟入闽,辟为从事,授大理评事、监察御史,迁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所著表记奏牍凡三百篇。事迹见《南部新书》卷戊。《全唐诗》存断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