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诗词古文>陈文述生平

陈文述生平介绍

陈文述(1771~1843)初名文杰,字谱香,又字隽甫、云伯,英白,后改名文述,别号元龙、退庵、云伯,又号碧城外史、颐道居士、莲可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庆时举人,官昭文、全椒等知县。诗学吴梅村、钱牧斋,博雅绮丽,在京师与杨芳灿齐名,时称“杨陈”,著有《碧城诗馆诗钞》、《颐道堂集》等。>>查看陈文述的诗词古文

生平

  陈文述生于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八月二十七日,卒于宣宗道光二十三年,年七十三岁。父初名晋,后改名时,字履中,号汾川,又号朱方隐者,母查氏,国学生敕授文林郎候选知县查昌泰长女,与文述父同年同月,先后相距两日生。文述排行次子,上有一兄一姐均早夭。下有三弟一妹。

  文述少以诗名,室名颐道堂,碧城仙馆,三十六芙蓉读书楼,题襟馆。十八岁入县学,为钱塘学咨部优行廪生,二十一岁与大自己一岁的表姐龚玉晨结婚,龚玉晨为山西寿阳县知县龚导江孙女,国学生龚乐长女,成婚次年诞下长女华娵。二十四岁长子裴之出生。

  乾隆六十年(1795)八月二十四日,阮元奉旨调任浙江学政,嘉庆元年(1796)文述应杭州乡试,阮元以《仿宋画院制团扇》命题,文述诗最佳,末句云:“歌得合欢词一曲,想教留赠合欢人。”阮元大赞,批其旁云:“不知谁是合欢人”,并以团扇赠文述,人称其为“陈团扇”。阮元以杭州诸生之诗,文述为第一,称其才力有余,能人所不能,并谓其诗文,扬班高李之俦,嘉勉其学。文述益发愤向学,以家贫,乃观书于市,且抄且读,有知遇之感。文述与族兄陈鸿寿(字曼生)、陈甫(字瀛芝)等人往来甚密,皆有文名,阮元称之为“武林三陈”,或与陈鸿寿称“二陈”,或并称“曼云”。诗集名《绿凤楼诗》,为少年之作。

  嘉庆三年(1798)中乡试副榜,同年九月,阮元任满离浙,招文述随从入都。次年秋九月,阮元奉命抚浙,文述又随阮元抵浙,入阮元幕下。次女丽娵出生。嘉庆五年(1800)五月,阮元立“诂经精舍”,选两浙诸生读书其中,延青浦王昶、阳湖孙星衍先后主讲席其中,并奉祀许慎、郑玄,文述为其精舍诸生。阮元六月驻台州,文述留节署治文书,未得偕往。阮元平寇,文述撰诗纪其诗。秋,中恩科举人。嘉庆六年(1801)春,入京参加会试,阮元书书《呻吟语》精言长卷赠别,道光十八年文述犹宝藏之。居京师五年,三试春官不第。在京师,与杨芳灿交好齐名,时号“杨、陈。”文述后官全椒、繁昌、昭明、江都、崇明等地知县,多惠政、性孝友,与王昙、郭廖、查揆、屠倬交最契。又好修名人遗迹,常熟知县任上曾为柳如是修墓。

猜你喜欢

  • 刘旦

    (?—前80)西汉人。武帝第四子。元狩六年立为燕王。博学经书杂说,好星历数术,招致游士。及卫太子、齐怀王死,旦自以次第当立,上书求入宿卫。武帝未许,遂立少子为太子。昭帝立,年幼,霍光秉政。旦与上官桀等谋杀光,废帝自立,事败自杀。谥剌。

  • 孙逖

    孙逖(696~761)唐朝大臣、史学家,今东昌府区沙镇人。自幼能文,才思敏捷。曾任刑部侍郎、太子左庶子、少詹事等职。有作品《宿云门寺阁》《赠尚书右仆射》《晦日湖塘》等传世。

  • 仇远

    仇远(1247年~1326年),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刘君锡

    刘君锡,字号不详,燕山(今北京西南)人,家甚贫。元时曾任省奏,性格方正耿介,不屈节,人有过必正色责之。约明代洪武中前后在世。时与邢允恭、友让、贾仲明等友善。善隐语,为燕南独步,人称“白眉翁”。所作杂剧有《东门宴》、《三丧不居》等,俱佚。《录鬼簿续编》于其名下著《来生债》一本,然《元曲选》存本属无名氏,今从刘著。

  • 苏焜

    武后末年官拾遗。《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卷二引《甘泽谣》存其事迹,并录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 陈于王

    陈于王,字健夫,苏州人,入沈阳,隶汉军,后居顺天宛平(今北京丰台一带)人,平生嗜好诗文,著有《西峰草堂杂诗》。康熙三十八年(1699)《桃花扇传奇》问世后,陈于王有感于短命昏君朱由崧重蹈南朝陈后主覆辙的历史事实,激愤难抑,吟咏脍炙人口的怀古名篇《题桃花扇传奇》。

  • 徐祯卿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 朱纬

    山东历城人,字义俶。朱宏祚侄。岁贡生。官丘县训导。有《梦村集》。

  • 周承勋

    广德人,字希稷。高宗绍兴二年进士。知昆山县,政平讼简,民为感悦。有《清閟集》。

  • 周懋琦

    周懋琦,字子玉、韵华,号韩侯,清安徽绩溪人,拔贡。同治元年(1862)来台帮办军务;同治二年(1863)丁曰健任台澎兵备道,周懋琦以主事参谋军事,其间曾两度内渡请饷接济,后因协助平定戴潮春事件有功,以员外郎分部候补,加四品衔。同治十一年任台湾知府兼任按察使衔台湾兵备道,后因水土不服,光绪二年(1876)调福宁府知府;光绪五年(1879)再任台湾知府,光绪六年(1880)赴京引见后卸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