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诗词古文>曹景宗生平

曹景宗生平介绍

曹景宗(457年-508年9月12日),字子震,新野(今河南境内)人。南北朝时期梁朝名将,刘宋征虏将军曹欣之之子。曹景宗幼善骑射,好猎,少以胆勇闻。天监七年(508年),曹景宗出任侍中、中卫将军、江州刺史,于赴任途中病逝,年五十二。追赠征北将军、雍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壮”。>>查看曹景宗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勇猛少年

  曹景宗的父亲曹欣之,在南朝刘宋时位至征虏将军、徐州刺史。曹景宗自幼善于骑射,喜欢打猎。常与几十个少年一起到林中射鹿,每当大家骑着马一起追捕鹿群时,鹿马相杂,众人都怕射中别人的马。只有曹景宗无所顾忌,拨箭射之,鹿应弦而倒,遂以此为乐。曹景宗不到二十岁时,曹欣之因公事要出州,只带上曹景宗和几个随从,不料半路遇上了几百个蛮兵,将他们层层包围。时曹景宗带一百余支箭,驰马四射,一箭射杀一个蛮兵。蛮兵大惊,于是逃散。自此以后,他得以有胆量及勇气而闻名。曹景宗不仅勇猛过人,还颇为喜爱浏览史书。每当读到《司马穰苴传》、《乐毅传》时,他总是放下书叹息道:“男儿应当做这样的人!”

  崭露头角

  后来,曹景宗后被征辟为西曹,但他没有前往就职。宋后废帝元徽(473年—477年)年间,曹景宗随曹欣之出京师,担任奉朝请、员外,改任尚书左民郎。不久后,曹欣之去世,曹景宗还乡里服丧。服丧期满后,他被刺史萧赤斧板授(诸王大臣权授下属官职)为冠军将军中兵参军,领天水太守。

  南齐建元(479年—482年)初年,天水郡境内蛮族骚乱,曹景宗率兵四处征讨,颇有斩获。当时,鄱阳王萧锵任雍州刺史,任命曹景宗为征虏将军中兵参军兼冯翊太守、督岘南诸军事,又被授职屯骑校尉。建武二年(495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率军大举进攻南齐。时曹景宗为偏将,每次作战都冲锋在前,多有斩获,因功被升为游击将军。建武四年(497年),曹景宗随太尉陈显达北围马圈(今河南境内),率两千人设伏,击败了北魏中山王元英所率的四万援军。马圈攻克后,陈显达论功,将曹景宗排到了后面,曹景宗却没有一句怨言。拓跋宏再率大军来战,陈显达乘黑夜奔逃,慌不择路。全凭曹景宗带路,陈显达父子才得以保全。

  开梁元勋

  建武五年(498年),萧衍(即后来的梁武帝)任雍州刺史,曹景宗与他结为深交,经常请萧衍到他家中饮酒畅谈。当时天下正纷乱不安,萧衍对他很是看重。 [8]  次年,萧衍便上表推荐曹景宗为竟陵太守、冠军将军。

  永元二年(500年),萧衍起兵讨伐东昏侯萧宝卷。曹景宗闻讯后,聚众跟随萧衍,并派亲信杜思冲劝萧衍先迎南康王萧宝融到襄阳即帝位,然后再发兵,以作为万全之计。但萧衍没有听从他的建议。萧衍到竟陵后,让曹景宗和冠军将军王茂过江围攻郢城。中兴元年(501年)二月,曹景宗被任命为郢州刺史。七月,曹景宗攻破郢城,率众前驱至南州,领马步军攻取建康。九月,萧衍派曹景宗等进驻江宁。萧宝卷的部下李居士带重兵驻屯新亭,并率精骑一千至新亭,以抵御曹景宗。当时曹景宗刚到,尚未安营,且军队长途而至,器甲穿弊。李居士见此情形,渐有轻敌之心,便击鼓向前来向曹景宗挑战。曹景宗率军力战,大败李居士所部。齐军弃甲逃走,所留器械都被曹景宗收取。他趁势击鼓而前,追击齐军至皁夹桥,然后才安营。此后,曹景宗又与王茂、吕僧珍成犄角之势,攻败南齐征虏将军王珍国于大航。建康城破后,曹景宗被拜官为散骑常侍、右卫将军,封湘西县侯,食邑一千六百户。仍迁持节、都督郢、司二州诸军事、左将军、郢州刺史。天监元年(502年),萧衍称帝,建立梁朝。曹景宗因功进号平西将军,改封竟陵县侯。

  救援无功

  天监二年(503年),魏军大举攻梁,梁军接连战败。

  天监三年(504年),魏军继续进攻梁朝。二月,萧衍派曹景宗和后军将军王僧炳等率步骑三万救援义阳。其中,王僧炳率军两万人进驻凿岘(今河南信阳南),曹景宗率军一万人为后继。元英派元逞等进驻樊城(今属湖北襄樊),抗击梁援军。三月,元逞率部击败梁军,斩俘四千余人。而曹景宗却滞留凿岘,只不过耀军游猎而已。八月,梁军义阳守将蔡灵思在援兵未奏效、守城力竭的情况下,开城降魏。魏军占领义阳,并置为郢州。御史中丞任昉向萧衍启奏此事,而萧衍因为曹景宗是功臣,便压下此事不予制裁,反而召曹景宗回朝任护军。曹景宗回京之后,又拜官散骑常侍、右卫将军。

  解围钟离

  天监五年(506年)九月,北魏宣武帝元恪企图一举灭梁,命元英率军攻克马头(位于钟离以西,今安徽怀远南),将城中储粮尽数北运。萧衍为抵御魏军,派徐州刺史昌义之领兵进屯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十月,元英与镇东将军萧宝寅率众围攻钟离。十一月,萧衍诏令曹景宗都督诸军二十万援救钟离,豫州刺史韦睿也受曹景宗节度。萧衍让曹景宗先屯驻道人洲(今安徽凤阳东北淮河中),等待梁军各部集齐后并进。曹景宗想专功,便没有停顿,而是径直前进,不料忽起狂风,兵士溺死都颇多,只得返回道人洲。天监六年(507年)正月,元英与平东将军杨大眼率数十万大军攻钟离,并在邵阳洲(位于道人洲西)两岸架桥,树栅,作为跨淮通道。二月,豫州刺史韦睿自合肥(今属安徽)领兵增援钟离,韦睿到达后,与曹景宗一同进屯邵阳洲。夜间,韦睿率众于曹景宗营地前二十里处掘长堑,树鹿角,截洲为城,距魏军城堡仅百余步。拂晓,元英见后大惊,以杖击地说:“怎么这样神速呢!”魏军连战几次都不能打退梁军,死伤人数达十分之三,魏军便不敢再主动出战。曹景宗等部器械精良、军容盛壮,“魏人望之夺气”。曹景宗为让城中将士安心,便派人潜水入城送信,昌义之才知援军到达。城中梁军闻讯后,勇气倍增。

  杨大眼勇冠军中,对桥北岸立城,以通粮运。牧人一过淮北去割草,皆为杨大眼所抓。曹景宗募勇士千余人,于杨大眼营南数里筑垒,并亲自在旁边指挥。杨大眼闻讯来攻,曹景宗率众破之,营垒便很快建成。曹景宗特派部将赵草驻守,因此称之为“赵草城”。此后,梁军随意在此割草放马,杨大眼每次来抢夺,都被赵草击退。萧衍命曹景宗预装高舰,使之与魏军的浮桥同高,以备火攻;并命曹景宗和韦睿分别攻邵阳洲之北、南桥。 三月,淮水暴涨六七尺,韦睿派水军乘斗舰袭击洲上魏军。另以水船载草,灌膏油,趁风纵火,用来焚毁浮桥。同时,派敢死之士拔栅砍桥。时大水特别湍急,顷刻之间,桥、栅都被冲毁。梁军奋勇冲杀,无不以一当百。魏军大溃,杨大眼在西岸烧营而去,元英也在东岸侥幸脱身,城垒相次瓦解,士兵丢弃器甲,争先投水,溺死、被斩杀的各有十余万,淮水为之不流。曹景宗令军主马广追击杨大眼至灭水上四十余里,杨大眼的军众死伤无数,“伏尸相枕”。昌义之也出城追击元英至洛口。元英单骑逃入梁城,部下兵士全军覆灭,沿淮河百余里尸骸相藉。梁军又俘虏魏军五万人,收其军粮器械,堆积如山,牛、马、驴、骡等不可胜计。曹景宗派人带一万余俘虏、马千匹,回朝献捷。梁军密切配合,上下同心,并根据魏军不习水战的弱点,坚守疲敌、适时反击,取得了自宋初以来对北魏作战的第一次大捷。此役歼敌二十五万,对稳定淮南形势起了重要作用。

  战后,萧衍论功行赏,增加曹景宗的食邑四百户,连同之前的共为二千户,晋爵为竟陵公。并下诏拜曹景宗为侍中、领军将军,赐给鼓吹乐队一部。

  道中病逝

  天监七年(508年),曹景宗转任侍中、中卫将军、江州刺史。同年八月初二(9月12日),曹景宗于赴任途中病逝,享年五十二岁。萧衍闻讯后,下诏赠送其家钱二十万、布三百匹,并追赠曹景宗为征北将军、雍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壮”。

轶事典故

  收葬好友

  曹景宗少年时和州里人张道门是好友。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年)五月,张道门的父亲、车骑将军张敬儿被杀,张道门也在武陵被斩。此时,张道门的亲属、故吏无人敢来收尸。曹景宗知道此事后,从襄阳派船到武陵,替他收尸,送至其家中殡葬,乡里因此赞他讲义气。

  不耐礼节

  曹景宗生性急躁好动,出行时常常要人撩起车子的帷幔。左右侍从因他名高位重,都劝他不要这样随便。曹景宗虽然听从,却终究不情愿,他说:“我昔日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几十个年少骑手,弓弦弹出霹雷般声响,急箭发出饿鹰一样的尖啸。在平野大泽中追逐獐子,数着肋条射它,渴了便喝饮獐血,饿了就吃獐肉,味道甜美有如甘露琼浆。只觉得耳后生风,鼻头冒火,这种快乐让人忘记了死亡,不知老之将至。如今到扬州成为了贵人(地位尊崇之人),行动不得自由,走在路上打开车幔,下面那些小人便说不行。憋闷闭坐在车里,如同三日新妇(过门三日的新妇,举止不得自主)一般。遭遇这种郁闷,让人无法顺气。” 

  嗜酒贪财

  曹景宗在郢州时,大肆敛财。他在城南建宅,在长堤以东、夏口以北,开街列门,宅邸东西长达数里。他的部下桀黠无赖,常劫掠富豪人家,曹景宗也管制不了。等萧衍严申号令,才使这些人稍稍收敛。 在郢州时,其部下因残暴蛮横而使当地百姓很不满。曹景宗嗜好饮酒舞乐,在腊月里在院中使人欢呼戏乐,还挨家挨户地讨酒饭吃。本来曹景宗是因为觉得寂寞,以此为戏,但他的部下多是无赖之徒,趁机抢夺妇女,欺掠财物。直到萧衍知道此事,曹景宗才害怕降罪,禁止其部下再如此胡作非为。

  诗惊四座

  钟离之战后,梁武帝萧衍在华光殿为功臣举行庆功宴会功。在宴饮中,君臣连句赋诗,以此为乐。鉴于曹景宗不善诗文,负责安排诗韵的尚书左仆射沈约便没有分给他诗韵。曹景宗深感不平,坚决要求步韵赋诗。萧衍对曹景宗这种不甘人后的性格早有了解,于是安慰他说:“将军是一位出众的人才,何必在乎作一首诗呢!”当时曹景宗已经有一些醉意,就乘酒兴再三固请。萧衍不愿再扫他的兴,便命沈约分给他诗韵。这时诗韵差不多已经分完,只剩下“竞”、“病”二字。在这种局限之下,想要按韵赋诗是颇为不易的。但曹景宗只是稍微想了一会儿,便提笔赋诗一首(《光华殿侍宴赋竞病韵诗》 。

  此诗写得自然流畅,而且非常切合眼前凯旋庆功的实际。此诗一出,语惊四座,文人们自叹弗如。连萧衍也感叹不已,特命史官将此事记入国史。

  酒后失言

  萧衍经常摆宴召见功臣,共叙旧事。曹景宗酒后常胡说八道,有时误称自己是“下官”,萧衍待人宽厚,所以也没有加罪他,反倒以此为乐。

猜你喜欢

  • 潘尼

    (约250—约311)西晋荥阳中牟人,字正叔。潘岳从子。少有清才,以文章见知。初应州辟。武帝太康中举秀才,迁太常博士。惠帝元康中出为宛令,有惠政。赵王司马伦篡位,齐王司马囧起兵,尼奔归,囧引为参军,与谋时务,兼掌书记。事平,封安昌公,累迁太常卿。洛阳将没,携家欲还乡,道病卒,年六十余。与潘岳以文学齐名,时称“两潘”。今有《潘太常集》辑本。

  • 朱承爵

     常州府江阴人,字子儋,号舜城漫士,又号左庵。为文古雅有思致。能画。好藏书,尝以爱妾换宋刻本《汉书》。有《存馀堂诗话》、《灼薪剧谈》。

  • 朱超

    朱超(生卒年不详)仕梁为中书舍人。原有集,已散佚,今存诗十余首。

  • 陈嵩

    陈嵩是清代泰州人,是当时家喻户晓的社会名士。他考中秀才后再考举人却屡试不中。陈嵩聪明过人,熟悉清代法律,足智多谋、精通文墨,而乐于助人。每当有平民受冤屈遭欺凌,他总是不惧权势,帮人写诉状,斗邪战恶,以智慧出奇制胜,使平民平反冤屈,转危为安。其助民排忧解难,抚危助困的作为,深得平民尊敬。

  • 吴师道

    吴师道(1283—1344),字正传,婺州兰溪县城隆礼坊人。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卒年惠宗至正四年,年六十二岁。聪敏善记诵,诗文清丽。19岁诵宋儒真德秀遗书,乃致力理学研究,竭力排斥其他学说。元至治元年(1321)登进士第。授高邮县丞,主持兴筑漕渠以通运。因为官清正,被荐任国子助教,延祐间,为国子博士,六馆诸生皆以为得师。后再迁奉议大夫。以礼部郎中致仕,终于家。生平以道学自任,晚年益精于学,剖析精严。

  • 赵毓楠

    赵毓楠,(1838-1925)字楚江。以国学生应乡试,挑充国史馆誉录,历任汉阳、宜昌、武昌知府。莅官勤朴,举措惠民。有《退思余录》。其诗见于《赵氏族谱》。

  • 薛式

    薛式(公元1078-1191)名薛道光、又名薛道原,字太源。北宋时阆州(今四川阆中)人,一说为陕西鸡足山人。内丹名家,石泰嫡传弟子,为道教南宗第三代传人,道教称为“紫贤真人”,南五祖之三。

  • 傅咸

    (239—294)西晋北地泥阳人,字长虞。傅玄子。刚简有大节,好属文论。武帝咸宁初,袭父爵,拜太子洗马,累迁尚书左丞。数上书言事,建议裁并官府,静事息役,惟农是务。并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惠帝立,拜司隶校尉。屡劾权贵,京都肃然。卒官。能诗文,今存《傅中丞集》辑本。

  • 赵不踰

    赵不踰,字秉规。顺德人。著有《迎面馆集》。事见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一六。

  • 李道坦

    道坦字坦之,钱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