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诗词古文>柳开生平

柳开生平介绍

柳开(947~1000)北宋散文家。原名肩愈,字绍先(一作绍元),号东郊野夫;后改名开,字仲涂,号补亡先生,大名(今属河北)人。开宝六年进士,历任州、军长官,殿中侍御史,提倡韩愈、柳宗元的散文,以复兴古道、述作经典自命。反对宋初的华靡文风,为宋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作品文字质朴,然有枯涩之病,有《河东先生集》。诗作现存八首。>>查看柳开的诗词古文

生平

  柳开为柳公权五世孙。其父柳承乾,宋初官至监察御史。

  柳开为人粗狂,自称“师孔子而友孟轲,齐扬雄而肩韩愈”,故名肩愈(继承韩愈),字绍元(继承柳宗元),后又不满韩、柳,改名开,字仲涂。早年喜讨论经义,提倡韩、柳散文,与梁周翰、高锡、范杲等人以习尚淳古互相标榜,名噪一时。开宝六年(973)进士,初为宋州司寇参军,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擢右赞善大夫,知常州、润州,拜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雍熙二年(985),因与监军争斗,被贬为上蔡县令,后复原职。后为崇仪使,知宁边军、全州、桂州等地,真宗即位,加如京使,知代州、忻州。咸平三年徙沧州,道病卒,年五十四。

轶事典故

提剑逐盗
  后周年间,柳开随父亲居住在南乐县。一夜,有强盗闯入柳家宅院。家人都吓得不敢动弹,只有柳开拔剑冲出。强盗翻墙逃跑,结果被柳开挥剑劈掉两个脚趾。而当时,柳开只有十三岁。

烹食恶仆
  柳开入京应举时,中途在一处驿馆投宿,半夜听到有女子哭泣,声音哀婉凄惨。他天亮后出来询问原因。女子自称是前任临淮县令之女,其父因任内贪赃遭到一恶仆要挟,被逼将她许配给这个仆人。柳开又向县令追问实情,县令据实相告。柳开怒道:“让我见此仆一面,为你除害。”县令让仆人去拜见柳开。柳开先让恶仆代买酒果盐梅等物,半夜时又将其唤入房中,怒叱道:“那个胁迫主人嫁女的就是你吧。”他说完便拔出匕首,将恶仆刺死,扔入锅中烹煮。次日,柳开又将县令请来,一同饮宴,宴后便启程赶路。县令询问恶仆去向,柳开大笑道:“刚才我们一起吃的就是。”

千轴不如一书
  唐代科举,礼部试不采用糊名制度,主试官员除详阅试卷外,还会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应试举子为增加及第的可能性,多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送呈名公巨卿,以求推荐,称为“行卷”。至五代宋初,行卷之风犹有余存。柳开应举时,身穿士人襴衫,用独轮车推着自己的上千轴作品,径直投于考官帘前。而举子张景则仅携带一篇文章。但最终考试结果,张景名次却居于柳开之上。时人都称:“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强娶钱氏
  吴越王钱俶纳土归宋后,有一近宗族人被授为供奉官,居住在润州。柳开担任润州知州时,前去拜访钱供奉,在其家中见到一美貌女子画像。他得知画中女子是钱供奉的妹妹,便道:“我丧妻已久,愿娶令妹为继室。”钱供奉推脱道:“家父正奉诏入京,还是等他回来,再议婚事吧。”柳开却道:“以我柳开的才学,不会辱没你们钱家。”他以最快的时间完成六礼,将钱氏女强行娶回家中。钱父在京中得知,去向皇帝告状,称柳开劫娶其女。但宋真宗却道:“你知道柳开吗?那是个豪杰之士,你得了一个好女婿啊。就让我当这个媒人吧。”钱父只得作罢,拜谢而退。

追砍胡旦
  胡旦自命不凡,曾摹仿孔子《春秋》笔法,撰写《汉春秋编年》,设立五始、先经、后经、发明、凡例等体例。他编著完成后,邀请柳开前来欣赏。但柳开只扫了一眼,便勃然怒斥道:“你这小子扰乱纲常,真是名教罪人。自古以来,谁能比得上孔夫子,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这样的经学大家也只是注释经典而已。你算什么东西,竟敢窃取圣经之名,冠于编首。今天我赠你一剑,也算是给后世狂徒一个警告。”他说完便提剑追砍胡旦,吓得胡旦落荒而逃。

惭对潘阆
  隐士潘阆与柳开是莫逆之交,但不认同柳开尚气自任的作风,常嘲笑挖苦于他。端拱年间,柳开出知全州,赴任途中经过潘阆的家乡扬州。潘阆作为朋友,自然要迎送一番。二人来到馆驿,见一房舍门窗严闭,十分诡秘。驿吏道:“十几年里,凡是住在这间房的客人都会有不安的感觉,因此这件房一直空着。”柳开道:“我文章可以惊鬼神,胆气可以震夷夏,没有什么是可以让我畏惧的。”他当下让人将房子打扫干净,住了进去。潘阆却不相信有人会不惧鬼神,决定戏弄柳开一番,便托辞离去。

  当夜,潘阆把身上涂黑,穿上豹纹短裤,口中套上两枚兽牙,披散头发,手持大棰,翻墙进入驿馆,趴在大厅的屋梁上,俯视堂前。当时月色晴朗,柳开睡不着觉,正在堂中慢步行走。潘阆接连两声怪叫。柳开抬头一看,见是一个青面獠牙的妖怪,不禁惶恐万分,忙道:“我赴任路过此地,暂且在此休息,无意冒犯,请予宽恕。”潘阆历数柳开平日胡做非为之事,厉声道:“地府因你罪过积累太多,让我持符前来拘捕你,你马上随我走!”柳开连忙下拜:“这些事确实是我所为。但皇帝授我官职,我还没完成使命,家事也尚未安顿好。您若能宽宥,我必有厚报。”他说罢连连叩头,痛哭流涕。

  潘阆强忍笑意,慢悠悠的问道:“你认得我吗?”柳开道:“凡夫俗子,不识圣者。”潘阆笑道:“我就是潘阆。”柳开气急败坏,连声大叫,让潘阆赶快下来。但潘阆知道柳开生性暴躁,当晚远远遁走。柳开也羞惭不已,无颜再见潘阆,天亮后便登船离去。

嗜脍人肝
  据小说笔记记载,柳开在全州期间,常将抓获的造反蛮人押到宴席前,当着下属的面命士卒活取其肝脏,然后用佩刀切成小块生吃。他后来调任荆州,每次听说邻近州县有罪犯被斩,都要派健卒跑去挖取肝脏,以供食用。

文学主张

  柳开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他提倡复古,反对五代颓靡的文风,他提倡一种“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的古文;自称“师孔子而友孟轲,齐扬雄而肩韩愈”(《上符兴州书》)。他十几岁时便开始学习韩愈文章。后来又以六经为榜样,提倡古文。他认为古文“非在辞涩言苦,使人难读诵之,在于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是谓古文也”(《应责》);他还称赞扬雄“能言圣人之辞,能明圣人之道”(《汉史扬雄传论》),并以此自期,宣扬文道合一:“吾之道,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也。”(《应责》)他认为道和文有主次的关系,“文恶辞之华于理,不恶理之华于辞”,他特别强调道对文的决定意义,认为文应该为现实政治文化服务。柳开的理论是后来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的先声,他的古文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宋初浮糜的文风,他主张文字要宣传孔孟之道,作文要有助于封建教化,提倡古文,反对北宋初的浮靡文风。

  柳开在宋初自觉地以恢复韩、柳古文的传统为己任。最早反对五代体,标举文统和道统,主张文道合一,有鼓吹复古、倡导质朴文风的开创之功。其作品文字质朴,但枯涩,缺乏感动人的力量,他的复古提倡并没有产生重大影响。文章也未能密切联系实际,“随言短长”,得心应手,除《上窦僖察判书》写得平易且有文采外,大都不免有“辞涩言苦”的缺点,因此影响不大。

  所著《河东先生集》,有《四部丛刊》影旧钞本。 《宋史》卷四四○有传。梆开诗,《河东先生集》中仅存五首,另从他书辑得三首。

猜你喜欢

  • 钟宪

    钟宪,阳山人,贡生。事见清顺治《阳山县志》卷五。

  • 罗洪先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汉族,江西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人,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一生奋发于地理学等科学的研究,“考图观史“,发现当时地图多疏密失准、远近错误,于是亲自外出调查收集资料,准备重新编一内容丰富、地理位置准确的地图,以计里画方之法,创立地图符号图例,绘成《广舆图》。创编成地图集形式,不仅继承了朱思本制图法,还加以发展,使地图更为科学实用。罗洪先堪称与墨卡托同时代的东方最伟大的地图学家。

  • 刘玉汝

    元吉安庐陵人,字成工。顺帝至正元年乡贡进士,工诗。

  • 赵彦端

    赵彦端(1121~1175)字德庄,号介庵,汴人。工为词,尝赋西湖谒金门词,有“波底夕阳红湿”之句。高宗喜曰:“我家裹人也会作此”!……"乾道、淳熙间,(公元一一七四年前后)以直宝文阁知建宁府。终左司郎官。彦端词以婉约纤秾胜,有介庵词四卷,及介庵集十卷,外集三卷,均《宋史艺文志》并行于世。

  • 邹山

    邹山,字宏景,号禹封,天门人。顺治辛卯举人,官玉山知县。

  • 和蒙

    和蒙(951-995)字显仁,开封浚仪人,和岘之弟。生于周太祖广顺元年,卒于宋太宗至道元年,年四十五岁。

  • 萧燧

    萧燧,(1117—1193),字照邻,临江军(治所在清江县,今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人。南宋大臣。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萧燧复出为官,授董州教授后历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国子司业兼代理起居舍人、起居郎、左司谏、右谏议大夫、同知贡举、严州知州、婺州知州、国子祭酒、枢密院都承旨、代理刑部尚书、代理刑部尚书兼代理吏部尚书、侍讲、侍读‘。宋高宗赵构死后,萧燧充任永思陵按行使,授任参知政事,不久充任永思陵礼仪使,代理监修国史日历、代理知枢密院。萧燧年老请求归隐,皇上授为资政殿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归乡养老。绍熙四年(1193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号正肃。

  • 卢谌

    卢谌(284─351),字子谅,范阳涿(今属河北涿县)人,晋代文学家。曹魏司空卢毓曾孙。西晋卫尉卿卢珽之孙,尚书卢志长子。晋朝历任司空主簿、从事中郎、幽州别驾。后赵、冉魏时官至侍中、中书监。卢谌最初担任太尉椽。311年,洛阳失陷,随父北依刘琨,途中被刘粲所掳。312年,辗转归于姨父刘琨,受到青睐。318年,刘琨为匹磾所拘。期间,卢谌与刘琨以诗相互赠答,写有《答刘琨诗二首》《赠刘琨诗二十首》。350年,冉闵诛石氏、灭后赵,卢谌在冉魏任中书监,后在襄国遇害。时年67岁。卢谌为人清敏、才思敏捷,喜读老庄,又善于写文章。他著有《祭法》《庄子注》及文集十卷,其中有些诗篇流传至今。

  • 余思复

    (1614—1693)明末清初福建将乐人,本名有成,明亡改名,字不远,号中村老人。明诸生。南明亡后,久居山谷,远游吴中,又入黄山,晚始归里。有《中村逸稿》。

  • 庄崇节

    庄崇节,长沙(今属湖南)人。理宗宝祐五年(一二五七)曾游浯溪,事见《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