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诗词古文>陆文圭生平

陆文圭生平介绍

陆文圭(1252~1336),元代文学家。字子方,号墙东,江阴(今属江苏)人。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墙东先生是元代学者陆文圭的雅号,“墙东”并非是他居住澄东的意思。西汉末年,北海人王君公因为遭遇王莽篡权的乱世,当牛侩(买卖牛的中间人)以自隐。当时人们称他为“避世墙东王君公”。见《后汉书·逄萌传》。后来以“墙东避世”作为隐居于市井的典故,“墙东”指隐居之地。墙东先生指的是隐士陆文圭,对于这个雅号,他自己也欣然接受,将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墙东类稿》。>>查看陆文圭的诗词古文

生平

  南宋咸淳九年(1273),陆文圭参加乡试,以一篇《春秋》中式。当时由于战事紧急,元兵已下樊城、襄阳,陆文圭没有去应省试。南宋王朝灭亡以后,陆文圭就隐居在江阴东乡,学者们都称他为墙东先生。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陆文圭在吴县县学执教。

  元代延祐年间,政府开科取士,地方官强制陆文圭参加乡试,陆文圭又两次中举。延祐七年(1320),获江浙行省第2名。陆文圭善于写文章,他学识广博,融会经传,纵横变化,文名卓著。他隐居澄东,担任塾师,东南一带的学者,很多人拜陆文圭为师。朝廷听说陆文圭的文名,派人几次来江阴,请陆文圭出山做官,被陆文圭以各种理由谢绝。元泰定、天历年间,陆文圭应聘设教于容山。至顺末(1332)为陈敬叔作《安定祠记》。

  陆文圭在撰写的策问中提出过切中当时社会弊病的言论:

  其对策言救流民之策三:曰守令、轻赋役、议振货。革贪吏之策三:曰清选法、均俸给、严纠劾。拯盐法之策三:曰恤亭户,减官额、省职员。拯钞法之三:曰住印造、节用度、禁奢侈。”(《新元史·陆文圭传》)

  翻释成白话文意思就是:陆文圭对策讲解解救逃亡民众的策略有三点:即选择地方官吏、减轻赋税徭役、发放赈资贷款。革除贪官污吏的策略有三点:澄清选官的方法、均匀俸禄的供给、严厉纠察弹劾制度。拯救盐法之弊的策略有三点:抚恤给官府制盐的人户、减少官员的名额、省汰办事人员。拯救钞法之弊的策略有三点:停止印造新钞、节约用度、禁止奢侈。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期,重视农业生产,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建立劝农机构和村社组织,并派劝农使分赴各地整顿农桑,检查﹑督促生产,对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陆文圭作有《戊辰劝农文》:

  暨阳一小州,土狭民贫,官府治从简易,一毫不肯科扰。近者口盐偏敷,塘夫远役,出不获已,然且多方区划,害不及细民,尔父老所亲见也。去春,饥民在野,为之贷粮接济,仅免流散。夏秋,蝗蝻继发,极力收捕,幸无害稼,岁小登。一冬雨雪衍期,深为尔农忧之。二月初吉,田事载兴,长官亲出东郊劝耕,虽循旧典,亦欲延见父老,巡省田里。尔等一乡之老,当帅一乡之子弟,胥训告,胥教诲,浚乃沟恤,慎乃提防,利乃耒 ,修乃疆 。事事有备,有备无患。又须孝养父母,弟逊兄长,毋淫于逸、于游。惰农自安不勤不劳,越其冈有黍稷。尔农戒哉!其或好勇斗狠,博弈饮酒,聚其淫祀,驱诱良民,邦有常刑,罪及尔身,弗可悔。

  陆文圭的为人刚明超迈,以奇气自负。他研司地理,考核甚详。凡天下郡县的沿革、人物、土产,都能默记在心,了如指掌。他还研究星相、占卜之学,史称他“为文融会经传,纵横变化,莫测其涯际”,陆文圭活到85岁。临终前,他对他的学生说:“据我推测,江阴二十年后必定有兵灾,可能比五代、南宋建炎还要惨烈。我死了以后,可葬在乱坟冈上,不要装修,不要种树,使人们不知道是我的墓,这样便不会来盗墓,没有暴露尸骨之患。”陆文圭死后被葬在绮山冷水湾,土名瑶墩。此后,江阴果然遭受兵乱,许多人的冢墓都被盗掘,葬于乱坟中的陆文圭墓却安然无恙。人们这才钦佩陆文圭的远见卓识。

  元代江阴诗人王逢曾来绮山凭吊本邑先贤陆文圭,有《避乱绮山谒陆公子方先生墓》诗:

  我经冷水湾,缺月照微服。景非度秦岭,事类避同谷。

  松深阒无烟,狐兔纷窜伏。隆然四尺土,卷卷在东麓。

  问是先生坟,感慨逾恸哭。洵书失欧阳,蕡对多冯宿。

  许韩两耆旧(许益之、韩明善二公),时论推鼎足。

  忆过先人庐,白驹驻修竹。周情与孔思,小子幸私淑。

  天回晨星稀,世乱烽火属。心言采芳藻,中宵不盈掬。

  太玄属桓谭,九歌继宋玉。抱膝独长眼,披榛忍南逐。

  江阴乃人文荟萃之地,历朝历代名医辈出,从儒通医者亦不乏其人,墙东先生是江阴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医学家,所以被尊为江阴中医鼻祖。

猜你喜欢

  • 李密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瓦岗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在瓦岗军原领袖翟让准备让位给他时,翟让的哥哥却从中阻拦。他不得已杀瓦岗军旧主翟让,引发内部不稳,被隋军屡败。后被越王杨侗招抚,又因与宇文化及的拼杀中损失惨重,不久被王世充击败,率残部投降李唐。没过多久又叛唐自立,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

  • 汪泽民

    (1273—1355)宁国宣城人,字叔志,号堪老真逸。仁宗延祐五年进士。授岳州路同知,历南安、信州、平江三路总管府推官,治狱明敏。调兖州知州,除国子司业,与修辽金宋三史,书成,迁集贤直学士,寻以礼部尚书致仕。与张师愚合编有《宛陵群英集》。卒谥文节。

  • 张筹

    常州府无锡人,字惟中。洪武中以詹同荐授翰林应奉,改礼部主事,奉诏与陶凯集汉唐以来藩王事迹为《昭鉴录》。进礼部尚书,与宋濂定诸王妃丧服之制。记诵淹博,谙于历代礼文沿革。洪武十年坐事输劳作,后复官,又以事免。

  • 赵岐

    (约108—201)东汉京兆长陵人,字邠卿。初名嘉,字台卿。初仕州郡,以廉直疾恶,为人忌惮。桓帝永兴二年辟司空掾。历皮氏长、京兆尹功曹等职。因贬议宦官唐衡,家属宗亲皆遭杀害。避祸变姓名,卖饼于北海。衡死乃出,三府并辟,拜并州刺史,坐党事免。灵帝时复遭党锢十余年。献帝时征拜议郎,迁太常。有《孟子章句》、《三辅决录》。

  • 郝大通

    郝大通(公元1149--1212)名璘,字太古,号恬然子,又号广宁子,自称太古道人,法名大通。宁海(今山东牟平)人。自幼通读《老子》、《庄子》、《列子》,犹喜《易经》,洞晓阴阳、律历、卜筮之术。不慕荣仕,禀性颖异,厌纷华而慕淡雅,渐隐以卜筮自晦。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一说大定八年,公元1168)皈依全真教,大定十五年于沃州行乞时突有所悟,于桥下苦修六年,人称“不语先生”。九转功成后,往北传教。

  • 王济

    西晋太原晋阳人,字武子。王浑子。武帝婿。少有逸才,风姿英爽,好弓马,勇力绝人。弱冠拜中书郎,迁侍中。善《易》、《老》、《庄》,长于清言,修饰辞令。武帝亲贵之。以屡请武帝勿使齐王攸(武帝弟)归藩,忤旨,左迁国子祭酒。数年,入为侍中。后被斥,外移北芒山下。性豪侈,丽服玉食,尝以人乳蒸肫。善解马性,有马癖。后以白衣领太仆。年四十六卒。

  • 余阙

    (1303—1358)元庐州人,字廷心,一字天心,先世为唐兀氏。顺帝元统元年进士,授同知泗州事,为政严明,宿吏皆惮之。入为中书刑部主事,以忤权贵,弃官归。寻以修辽、金、宋三史,召为翰林修撰。至正十二年,任淮西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守安庆,御来犯军,升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拜淮南行省左丞。十七年十月,为陈友谅、赵普胜军包围。次年正月,城陷,自刭。谥忠宣。为文有气魄。有《青阳集》。

  • 黄峨

    安人遂宁黄简肃公珂之女,新都杨修撰用修之继室也。用修在史馆正德丁丑,以谏巡幸不报,引疾,归里。明年王安人卒,又明年,继娶黄氏。

  • 汪极

    生卒年不详。字极甫,歙州(今安徽歙县)人,昭宗时进士。《全唐诗》存诗1首。

  • 林古度

    林古度(1580年~1666年)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字茂之,号那子,别号乳山道士,福建福清人。诗文名重一时,但不求仕进,游学金陵,与曹学佺、王士桢友好。明亡,以遗民自居,时人称为“东南硕魁”。晚年穷困,双目失明,享寿八十七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