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诗词古文>郑露生平

郑露生平介绍

郑露(748年—818年)字恩叟,初名褒,又名灌三,莆田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40年)三月十五日辰时。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举明经进士,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八月初一偕同同祖弟郑庄、郑淑至莆田,在南湖山祖坟侧创建了闽地第一所学堂“湖山书院,开创了莆田文化教育之先河,换来“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的人文荟萃局面。由于三先生开莆田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先河,世人尊他们为“南湖三先生”。>>查看郑露的诗词古文

生平

  《南湖郑氏世系》载:“开莆来学”木坊是唐贞元三年(787)岁次巳丑冬,率旨赐金敕建。宋熙宁七年(1074)重修,明嘉靖四十二年(1519)重修,皇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修,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重修,1933年重修。坊中央悬有“恩荣”牌,下横幅书:“倡学先儒唐太府卿首祀乡贤南湖郑露”,右边书:“道承东鲁”,左边书:“学启闽南”。

  “开莆来学”木坊属“文学坊”,坊立在后埭郑露曾孙郑阜后裔聚居的莆田拱辰门(北大门)内龙坡境社,行人通衢之处(今荔城区北大路)、巍峨雄伟,过者仰望。是莆田“文献名邦”的历史见证。有1200多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可惜在1966年“文革”初期被毁为平地。

  郑露、郑庄、郑淑定居莆田南山后,得南山湖川之利,以儒业致显,启莆学训弟子,以俗淳民化,文风渐盛。露,《书堂》记述此事:“附凤凰翼,与木石居,和乐兄弟,游玩诗书。”南山风水,露公诗云:“千年松柏问谁栽,荥水长流倡学来;鹤骨龙鳞沦佛海,南湖一鉴映天台。”朱熹游南山,《题南湖书堂》诗云:“倡学功高泽且宏,庄庄奕叶盛云传;三贤文献俨然在,云案薪传夜夜灯。”

  郑露南山兴学时历三十多载,世人谓之“开莆倡学”始祖,他传来中原文化,为莆田文化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按:郑庄定居十五年后于公元800年迁兴化县,浔阳定居;郑淑定居九年后,于公元791年,迁居仙游县巩桥荷叶山定居。)

  莆田府学孔庙两庑,有举人、进士题名碑二方。碑记为明成化二年进士黄仲昭所作,时在景泰甲申年(1464),记曰:“吾莆科第、昉自唐贞元。林藻贞元七年(791)登进士第,为邑人登士的第一人。迄晚唐五代,已有十余人登进士榜……”追溯渊源,当归“湖山书院”倡学训道的丰功伟绩。

  郑露于贞元十三年(797)五月初一日加封太傅丞相,英国公,时年五十八,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又封露为侯,升为中书舍人。学瑜为吏部左侍郎,是年九月初十到兴化军会二弟一起受封。露卒于宪宗元和十三年(818),享年七十九岁,夫人蔡氏卒于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合葬莆田荔城区壶山宝胜院麓牛眠埔,有包砌双龟碑一通。上镌“唐太府卿郑露公墓”,是荔城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开莆来学”木坊

历史沿革

  “开莆来学”木坊,位于北大路后埭街(今英龙街龙坡社),创建于唐初。为纪念郑露及其庄,淑二弟开创莆田儒学的功绩,邑人曾在莆田城内后埭建起“开莆来学”坊。也有人说:于唐德宗贞元二年(785)春,奉旨敕建。经宋熙宁三年(1070),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清光绪十年(1884)等多次重修,在坊上均有注明。1966年“文革”期间被毁。它还曾经受本地八级大地震,是座抗震古建筑物。

木坊构造规模

  “开莆来学”木坊,是莆田创建最早的坊,三间,十二柱,下接石柱,宽4柱,深3柱,石柱中央两柱高3米,两边两柱高2米,地下扎石基础既宽大且深,地面铺石板,石柱竖立在地面石板上,中央石柱前后有石护柱紧靠包锁,使其加强隐定性。高七米,宽五米,“开莆来学”书写在高3.5至4米的匾额上,好像两面书写一样,两旁各宽1.1米,也有匾额各书四字,中间宽2.5米,除书“开莆来学”外,两旁和下面还有一横小梁,都用小字书写建坊的意义目的。三间的匾额底下,都有枋木托住。“开莆来学”坊名匾额上面正中有一直匾大书二字,其四周向前斜出,饰以木雕花匡,两旁各饰三横三层装饰后,开始逐步用枋木悬出,用鸡搭斗渐向外伸出,共伸出五层,承着坊的屋檐,以托住坊顶屋盖,中门上六个鸡斗两旁小门上各二个鸡斗,一共前十个鸡斗,后也十个鸡斗,从下逐渐向外伸出五层,总共前后一百个鸡斗向外开放,从坊下望上去,像丛盛开的花朵。我年轻时,从涵江首次来莆田投考初中时,走过“开莆来学”坊下,来回地看,真感壮观!印象极深。 莆田人论坛,人才,论坛,新闻,房地产!

  坊屋顶用瓦片铺成,宫殿式,脊头隆起,两端翘些,前后四檐角翘起,两边小门比中门低约1米铺屋盖,也脊头隆起,只向外的脊头翘些,向外的两檐角翘起,远观很雄伟。

猜你喜欢

  • 完颜璹

    完颜璹(1172-1232)本名寿孙,字仲实,一字子瑜,号樗轩老人。金世宗孙,越王完颜永功长子。「天资雅重,薄于世味」(《中州集》卷五),累封密国公。天兴元年(1232)蒙古军攻金者汴梁,围城中以疾卒,年六十一。《金史》卷八五附传永功。璹博学有俊才,喜为诗。平生诗文甚多,自删其诗存三百首,乐府一百首,号《如庵小稿》诗词赖《中州集》以传。周泳先《唐宋金元词钩沉》辑为《如庵小稿》一卷,凡九首。元好问推为「百年以来,宗室中第一流人也」(《中州集》卷五)。多写随缘忘机、萧散淡泊意绪。况周颐称其「姜史、辛刘两派,兼而有之」(《惠风词话》卷三)

  • 尉佗

    尉佗(?-前137年),真定(今石家庄市东古城)人。公元前218年,奉秦始皇命令征岭南,略定南越后,任为南海郡(治所在今广州市)龙川(今广东龙川县)令。

  • 钱起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 陈廷言

    元台州路宁海人,字君从。英宗至治三年中乡试,授上蔡书院山长。顺帝至元元年迁庆元路学教授,寻丁忧去。至正中累官顺昌县尹,谢病归。

  • 明克让

    平原鬲人,字弘道。少好学,博览书史,三礼尤所精研,龟策历象感得其妙。仕梁及北周,为露门学士。与太史官属正定新历。累迁司调大夫。入隋,拜太子率更令。太子以师道处之,恩遇甚厚。奉诏与牛弘修礼议乐,当朝典故,多所裁正。文帝开皇十四年以疾去官。卒年七十。有《孝经义疏》、《古今帝代记》、《续名僧记》等。

  • 沈璜

    字伯玉。工书,元刻赵文敏集乃其所书。字极精工,世以为文敏亲笔。非也。

  • 王损之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全唐诗》云为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存诗1首。

  • 唐元

    (1269—1349)元徽州歙县人,字长孺。工诗,善古文,与洪焱祖、俞赵老称新安三俊。泰定帝时以文学起为平江路学录,升南轩书院山长。后以徽州路儒学教授致仕。有《易传义大意》、《见闻录》、《筠轩集》。

  • 冯班

    冯班(1602~1671)明末清初诗人。字定远,晚号钝吟老人。人江苏常熟。明末诸生,从钱谦益学诗,少时与兄冯舒齐名,人称“海虞二冯”。入清未仕,常常就座中恸哭,人称其为“二痴”。冯班是虞山诗派的重要人物,论诗讲究“无字无来历气”,反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妙悟说。有《钝吟集》、《钝吟杂录》、《钝吟书要》和《钝吟诗文稿》等。

  • 李频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寿昌县令穆君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