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诗词古文>杜淹生平

杜淹生平介绍

杜淹(?-628年),字执礼,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人,唐朝宰相,隋河内太守杜征之子。杜淹出身于京兆杜氏,早年曾在隋朝为官,担任御史中丞,后效力于王世充,授为吏部尚书。投降唐朝后,被唐太宗引为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杨文干事件中受到牵连,被流放巂州。唐太宗继位后,杜淹回朝,授御史大夫,封安吉郡公,后以吏部尚书之职参议朝政,成为宰相。贞观二年(628年)病逝,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为襄。>>查看杜淹的诗词古文

轶事典故

  杜淹曾举荐刑部员外郎郅怀道,并道:“怀道在隋朝担任吏部主事时便有清慎之名。当时炀帝下江都,百官都随声附和,唯独怀道反对。”唐太宗问道:“那你当时的意见呢?”杜淹答道:“我同意去。”太宗道:“对待君主应直言正谏,虽有冒犯也在所不顾。你既然认为郅怀道的意见正确,为什么反而不劝谏呢?”杜淹道:“我官职卑微,而且就算进谏皇帝也不会采纳,白白送死于事无补。”太宗道:“如果认为君主无道,为何还是要在他的朝廷做官?既然做官,又怎能不匡正他的过失?”

  太宗又笑问杜淹:“你在隋朝的时候,可以因为人微言轻不去进谏。那你后来在王世充的朝廷做官,为什么仍不劝谏?”杜淹道:“我劝谏过,他不肯采纳。”太宗道:“王世充如果修德从善,应当不会灭亡;他既然无道拒谏,你又怎能免祸?”杜淹无言以对。

  太宗再问:“你现在是宰相,还能极力劝谏吗?”杜淹道:“臣一定不会隐瞒自己的观点,必极力劝谏。春秋时期,百里奚在虞国为官,虞国灭亡,后在秦国为官,却辅佐秦国称霸天下。臣一直以百里奚自比。”太宗大笑。

生平

早年经历

  杜淹年轻时聪慧明辨,学识广博,颇有美誉,与同乡韦福嗣是莫逆之交。他对韦福嗣道:“皇帝喜欢任用隐士,苏威便是在隐居是被征辟为美职。”因此一同隐居在太白山,其实是在沽名钓誉。隋文帝听闻,极为憎恶,将二人流放江南。后来,杜淹返回乡里,得到雍州司马高孝基的举荐,授为承奉郎,累迁至御史中丞。

归附唐朝

  武德二年(619年),杜淹成为王世充的太尉府官属。四月,王世充建立郑国,任命杜淹为吏部尚书,对他非常信任。当时,杜淹因与侄子杜如晦不睦,便在王世充面前进谗,致使杜如晦的兄长杜某(名不详)被杀。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在郑国为官,也遭到囚禁。

  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杜淹作为郑国高官,被定为死罪。杜如晦以德报怨,向李世民求情,杜淹得以免死。后来,杜淹因久不升职,欲投靠太子李建成,被封德彝告知房玄龄。房玄龄知道杜淹擅长阴谋,害怕李建成得到他会对李世民不利,便举荐杜淹为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

  武德七年(624年),庆州刺史杨文干起兵叛乱,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矛盾加剧。唐高祖认为杜淹未能劝导李世民,致使其兄弟失和,将他和东宫属官王珪、韦挺一同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李世民知道杜淹无罪,只是受到牵累而已,赠他黄金三百两。

担任宰相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杜淹被召回朝中,授为御史大夫,封安吉郡公,食实封四百户。唐太宗知道杜淹熟知历代典制,让他主持东宫仪式簿领的裁订工作。

  贞观元年(627年),杜淹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参议朝政,成为宰相。他前后举荐四十余人,后都成为知名官员。当时,杜淹身兼二职,却无清廉之誉,又和勋臣长孙无忌不和,因此受到舆论的非议。

病重去世

  贞观二年(628年),杜淹患病,唐太宗亲自前去探望,并赏赐绢帛三百匹。同年十月,杜淹病逝,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为襄。

家庭成员

祖父:杜业,北周豫州刺史。

父亲:杜征,隋朝河内太守。

儿子:杜敬同,官至鸿胪少卿,袭爵。

孙子:杜从则,曾任蒲州刺史。

猜你喜欢

  • 元和举子

    失姓名。生卒年、籍贯俱不详。曾应宪宗元和十一年(816)进士试。时中书舍人李逢吉取高澥等33人,多为寒素,有举子作诗咏之。事见《唐摭言》卷七。《全唐诗》存录此诗。

  • 张煌言

    张煌言(1620—1664年),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汉族,南明儒将、诗人,著名抗清英雄。崇祯时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后被俘,遭杀害,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谥号忠烈。其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质朴悲壮,表现出作家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有《张苍水集》行世。张煌言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清国史馆为其立传,《明史》有传。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追谥忠烈,入祀忠义祠,收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

  • 朱洵

    浙江海宁人,字山音,号我文。诸生。工书法。有《耐园吟稿》。

  • 陈凤仪

    陈凤仪(?~?)北宋成都乐妓。与张安道(方平)同时,为其所宠爱。陈凤仪作歌《一络索》赠送他。今存词1首。作品辑如《全宋词》

  • 俞樾

    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

  • 释乾康

    五代时僧。永州零陵人。后梁时,往长沙谒诗僧齐己于道林寺,其诗甚为齐己所称。宋太祖乾德中,左补阙王伸出知永州。乾康时已耆年,仍献诗求见。伸见其老丑,命赋雪诗。诗成,伸待以殊礼。

  • 龚茂良

    龚茂良(1121-1178),字实之。莆田龚屯人。后迁居城关义井街和美巷。宋绍兴八年(1138)登进士第。初授南安县主簿、邵武司法。又调泉州观察推官。以廉勤称,赈济灾民,为民称颂。宋淳熙元年(1174)拜参知政事,叶衡罢相,茂良以首参代行宰相职。因其主抗金,对劾奸赈灾尤力。与蔡襄、陈俊卿、方信孺称为“莆田四贤”。

  • 与恭

    与恭字行己,号懒禅,上虞人。馀姚九功寺僧。

  • 顾众

    顾众(274年—346年),字长始。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东晋名臣,东吴偏将军顾悌之孙、西晋安东军司顾荣的族弟。顾众出身江南豪族,历官参军、从事郎中、义兴太守、封鄱阳县伯,拜丹杨尹,累迁尚书仆射。苏峻之乱时,他领导东方义军抵抗苏峻叛军的进攻。永和二年(346年),顾众去世,年七十三。获赠光禄大夫,谥号“靖”。

  • 叶廷珪

    叶廷珪,高宗绍兴中知福清县,召为太常寺丞,迁兵部郎中。十八年(一一四八),以左朝请大夫知泉州,后移漳州。著有《海录碎事》二十二卷。事见《宋史翼》卷二七、《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一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