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诗词古文>褚遂良生平

褚遂良生平介绍

褚遂良(公元596年-公元659年),字登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杭州钱塘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后坚决反对武则天为后,遭贬潭州(长沙)都督,武后即位后,转桂州(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北境清化)刺史,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卒;褚遂良工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查看褚遂良的诗词古文

轶事典故

  太宗死后,传位高宗李治,在李治册封武曌皇后之前,大臣们有很多是坚决反对的,其中就以河南公兼大书法家褚遂良、赵公长孙无忌、英公徐世勣等反应最为强烈。

  他们想力谏高宗,长孙无忌想第一个进去劝谏,因为李治决心已下,这个时候谁去阻挡他,无异于去送死。

  褚遂良拦住了他道:长孙太尉是国舅,如果事情不顺利,就会让皇上背上一个向舅舅发怒的名声,这不好!

  徐世勣说:请让我李勣先进去吧!

  褚遂良说:李司空,你是国家的重臣,一旦事情难办,就会让皇上背上一个治罪大臣的坏名声,这样不好。褚遂良我出自布衣,没有立下一点功勋,只不过受太宗宠遇,这才有了今天,况且今天正是我报答太宗的恩情之时,如果我不去,何以面对先帝的在天之灵啊!

  于是就第一个冲了进去,结果,褚遂良妙语连珠,竟然把高宗暂时说服了,册封皇后之事,就暂时束之高阁,武后入宫,也就后延了一段时间。

生平

出身名门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褚遂良出身于名门贵族,阳翟人。父亲褚亮时任散骑常侍一职,与虞世南、欧阳询等人为好友。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渊建立了唐王朝。褚遂良父亲褚亮时任仕隋朝东宫学士。因与杨玄感有旧,被贬为西海郡司户。薛举在兰州称帝,褚亮被任命为黄门侍郎,褚遂良则做了薛举的通事舍人,掌管诏命及呈奏案章。

  薛举占据了甘肃的大部分地区,企图夺取京城长安,进军途中病死,薛举儿子薛仁杲继承了他的事业。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阴历十一月,李世民包围了薛仁杲驻扎在泾州的营寨。薛仁杲投降,被押往长安处决,而他手下的人被收服在李世民的麾下,褚遂良就这样进入了李家王朝,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铠曹参军

  最初,褚遂良在秦王李世民那里做铠曹参军。李世民对褚遂良怀有好感,李世民曾对长孙无忌说:“褚遂良耿直,有学术,竭尽所能忠诚于朕,若飞鸟依人,自加怜爱。”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命李世民掌握东部平原文、武两方面的大权,并且允许他在洛阳开府—天策府。同年,李世民成立了自己的文学馆,其中有十八名学士在做他的国事顾问。褚遂良的父亲褚亮便是其中的一员,主管文学。在这样的环境中,褚遂良的学识与日俱进。尤其是书艺,在欧阳询与虞世南的指导下,更是出类拔萃,且具备了欧、虞二人所不具备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名望。《唐会要》卷六十四《史馆下》记载,弘文馆的日常事务,就是由褚遂良来管理的,人们称他作“馆主”。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阴历六月,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随后被立为太子。阴历八月,李世民登上了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下诏把隋未战乱时期的战场改修为庙宇,褚遂良负责其事。唐太宗立慈云寺,由褚遂良书碑。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褚遂良出任起居郎,专门记载皇帝的一言一行。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虞世南逝世,魏徵将褚遂良推荐给李世民,太宗命他为“侍书”。

黄门侍郎

  李世民曾广泛收集王羲之的法帖,褚遂良可以鉴别出王羲之书法的真伪,使得没有人再敢将赝品送来邀功。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褚遂良劝谏太宗暂停封禅。同年由起居郎迁谏议大夫。李世民每有大事,几乎都要向褚遂良谘询。李世民想亲自去征讨辽东,此事遭到了褚遂良的反对,但是李世民强硬的态度却使褚遂良感到恐惧。他没有再坚持,并跟随唐太宗远征辽东。但是后来事态的发展,证实了褚遂良的话是对的。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子承乾以谋害魏王泰罪被废,遂良与长孙无忌说服太宗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唐高宗李治)。

  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作为黄门侍郎的褚遂良开始参预朝政。随后,他被皇帝派往全国各地,巡察四方,直接可以黜涉官吏。此时,他父亲褚亮死了,他不得不暂时辞去黄门侍郎之职。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褚遂良又被起用为黄门侍郎。同年阴历九月,被提升为中书令,成为继魏微之后,与刘洎、岑文本、马周、长孙无忌一样在唐代政坛上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大臣。

辅佐大臣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在弥留之际,将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召入卧室,对二人说:“卿等忠烈,简在朕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诸葛,朕之后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须尽诚辅佐,永保宗社。”对太子李治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国家之事,我就放心了。”于是命令褚遂良起草诏书。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阴历六月,李治继皇帝位,封褚遂良为河南县公,次年,又升为河南郡公,后借故把他贬为同州刺史。三年后,高宗又把他召回身边,征拜为吏部尚书,同时监修国史,加光禄大夫,又兼为太子宾客。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又升为尚书右仆射,执掌朝政大权,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顶峰。

废后之争

  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在是否立武昭仪为皇后的斗争中,褚遂良与长孙无忌强烈反对任何废黜王皇后的企图。高宗召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绩、尚书左仆射于志宁以及褚遂良进官商议废后立后之事。褚遂良发了一通议论,给皇帝泼了一瓢冷水。而他的那种不要命的态度——将官笏放在台阶上,同时也把官帽摘下,叩头以致于流血——更使皇帝大为恼火,让士兵把他强行拉了出去。而坐在皇帝后边的武氏则恨不得立刻将他处死。在关键的时候,善于迎合旨意的李绩却说了一句话:“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这一来既改变了唐王朝的命运,也将褚遂良等人推入了悲剧的深渊。

凄凉晚年

  武则天在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阴历十月被册封为皇后,褚遂良也被新皇后赶出朝廷,到潭州任都督。唐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元旦,武后的儿子李弘(公元652年—公元675年)被立为太子。

  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春天,褚遂良调到离京师极远的今广西的一个州去任都督。同年晚些时候,武则天则与许敬宗、李义府一起,诬告中书令来济、门下侍中韩缓与在广西的褚遂良共谋反叛。

  晚年的褚遂良又一次被贬—这一次是被贬到中国本土以外的越南河内西南一带,褚遂良在绝望之中,写了一封信给高宗,向他求情诉说自己曾长期为高祖与太宗效劳,最坚决地支持高宗继位等等,结果仍是无济于事。

  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禇遂良在流放之中孤独地死去,时年六十三岁;在他死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武则天等人还没有放过他,一方面把他的官爵削掉,另一方面把他的子孙后代也流放到他死的地方。

  直到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即褚遂良死后四十六年,他得到了平反;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他作为功臣,得以配祀于高宗庙中;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皇帝下诏,将褚遂良等人画于凌烟阁之上,以示他与唐初的开国英雄们有同样的功劳。

猜你喜欢

  • 洪应明

    [明](约公元一五九六年前后在世)字自诚,号还初道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明代文学家,约明神宗万历中前后在世。生平事迹不详。著有《仙佛奇踪》四卷,《四库总目》多记老佛二家故事,由此得知他早年热衷于仕途功名,晚年则归隐山林,洗心礼老佛。万历三十年(1603)前后曾经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潜心著述。还与袁黄、冯梦桢等人有所交往。

  • 曹伯启

    曹伯启(1255—1333)元文学家。字士开。砀山(今属安徽)人。元世祖至元中,荐除冀州教授,累迁集贤侍读学士,进御史台侍御史,出浙西廉访使。泰定初以年老告退。天历初,起任淮东廉访使,拜陕酉诸道行台御史中丞,辞疾不起。赠河南行省左丞,谥文贞。性庄肃,奉身清约。著有《曹文贞公诗集》(一名《汉泉漫稿》)十卷。生平事迹见《曹文贞公诗集》附录曹鉴《溢文贞公神道碑铭》、《元史》卷一七六。

  •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 王清惠

    王清惠,约活动于宋度宗咸淳至元世祖至元(1265—1294)前后。宋度宗昭仪。[1] 恭帝德佑二年(1276),临安(今浙江杭州)沦陷,随三宫一同被俘往元都,后自请为女道士,号冲华。现存诗四首,词一首,皆融个人遭遇与国破家亡、去国怀乡于一炉,为亡国遗民长歌当哭之作,格调低回悲壮。

  • 赵培基

    赵培基,字二维,号鹿宾,平乡人。顺治辛丑进士,官陵水知县。

  • 徐经孙

    生于宋光宗绍熙三年,卒于度宗咸淳九年【公元一一九二年一二七三年】,年八十三岁。宝庆二年,(公元一二二六年)第进士,授浏阳主簿。累迁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敷陈经义,随事启迪。景定三年,(公元一二六二年)春雷,诏求直言。经孙奏年来忠谠之气,郁不得行,上帝降鉴,假雷以鸣。人谓切中时病。累官翰林学士知制诰。公田议起,经孙极论不便,忤贾似道,罢归。家在洪、抚之间,有山方正,因号矩山。闲居十余年,卒。谥文惠。经孙作有《矩山存稿》五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 徐兰

    江苏常熟人,字芬若,一字芝仙,号芸轩。流寓北通州。诗得王士禛指授。画工花卉,尤长白描人物。交游甚广,曾与王翚、王原祁等二十九人合作《芝仙书屋图》,题跋者六十人。卒年七十余。有《出塞诗》、《芝仙书屋集》。

  • 刘辰翁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 詹甘雨

    詹甘雨,字肃徵。东莞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一五五○)贡生。官绍兴训导,擢海宁教谕。事见民国《东莞县志》卷四五。

  • 叶维荣

    叶维荣,河南商邱人,清朝官员。他于1732年(雍正十年)上任台湾凤山县县丞,是监生出身。范咸主修的《重修台湾府志》中有他的记载,他亦为该官职的首任清朝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