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赤水玄珠》卷三。又名睛、眼珠。即眼球。为眼的主要部分,略似球形,位于眼眶前部中央。其前端为黑睛,黑睛内为黄仁,黄仁正中有圆孔,名瞳神。黑睛边缘紧接白睛。目珠内有神水、睛珠、神膏、视衣等。目珠后端连
《喉科指掌》方。黄连、木通、金银花各一钱,白藓皮、黄芩、紫花地丁、当归、赤芍药、生甘草、连翘、天花粉、草河车、知母(盐水炒)各二钱,生栀子、川芎、皂角刺各一钱五分,乳香五分,生龟板三钱。水煎服。治烂喉
【生卒】:十七世纪【介绍】:清代药学家。字仲岩。紫琅人。生平事迹未详,编撰有《修事指南》、《医学阶梯》(1704年刊行)等书。
病名。岩通癌。为舌恶性肿瘤。又称舌蕈。《谦益斋外科医案》上编:“心开窍于舌,心邪郁滞,舌尖结粒,时大时小,久成舌岩重症。”
见《针灸甲乙经》。即赤白带下。详该条。
《灵枢经》篇名。本篇详述卫气在一日中运行全身的情况,指出白天行子阳二十五周次,夜间行于阴二十五周次,故名。内容强调根据疾病属阴属阳的性质,配合卫气运行的规律来针刺治疗的重要性。
证名。黄乔岳《眼科全集》:“此症因肝虚,故受克而泪横溢出,点滴如梅花碎地之状。”参见流泪症条。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三月泡之别名,详该条。
指引致痘疮(天花)之邪毒。中医认为痘疮系因内蕴之胎毒为外在的天行疠气所引动而发病,故称为“痘毒”。《医学正传》卷之八:“盖因胎毒藏于命门,遇岁火太过,热毒流行之年,则痘毒因之而发作矣。”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玉顶发、玉顶疽。多因火毒凝结上攻,生于百会穴者。初起形如粟米,根渐肿大如葡萄状,高坚红肿,焮热疼痛,身热畏寒,渴而思冷饮,便秘躁烦,脉见洪数者,宜服黄连消毒饮;若漫肿平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