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冻烂疮

冻烂疮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肌肤柔脆,抵抗力弱,冬月寒气侵袭,易致局部皮肤皲裂,久而生疮,或痒或痛,焮赤红肿,破出脓汁。多见于两耳或手足间。以外治为主,可用蜀椒和盐入酒煎之,乘热蘸涂患处;或用附子干姜研末,猪脂调涂。

猜你喜欢

  • 琴絃

    《素女经》:“女人阴深一寸曰琴絃。”即阴道内一寸处。

  • 松树蕊

    见《滇南本草》。为松笔头之别名,详该条。

  • 头痛花

    见《本草纲目》。为芫花之别名,详该条。

  • 寒痧

    痧证之一。①指寒饮太过,痧毒寒凝胸中的病证。《痧胀玉衡·寒痧辨》:“若一有食积血阻于中,而服大寒之饮,则食不消、积不行、血不散,而痧毒反冰伏凝阻于中,未有得宁者矣……,是名寒痧。”治宜放痧救治,后用三

  • 枯芩

    见《药品化义》。为黄芩之老根,详该条。

  • 九步香

    见《浙南本草新编》。为隔山香之别名,详该条。

  • 气血俱虚头痛

    病证名。指气虚与血虚证候并见的头痛。见《兰室秘藏·头痛》。《脉因证治·诸头痛有六证》:“气虚,因下部气虚,上攻,温温而痛者,异乎邪毒所攻。”《张氏医通·头痛》:“因血虚而痛者,痛连鱼尾,善惊惕,其脉芤

  • 胎漏黄水

    病证名。见《女科经纶》卷三。指妊娠后忽下黄汁如胶,或如豆汁,名为胎漏黄水。多因肝脾湿热,或风热,或因郁怒,脾胃气虚下陷所致。胎动不安者,宜黄芪、糯米,水煎服;肝脾湿热者,宜升阳除湿汤;肝脾风热者,宜加

  • 改訾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四。即败疵。见该条。

  • 舌麻

    证名。指舌有麻木的感觉。《嵩崖尊生书》卷六:“血虚亦舌麻,火痰居多,审因施治。”《证治汇补·麻木章》:“脾肾亏,湿痰风化乘间而入,均使舌本麻木。”参见舌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