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凉燥

凉燥

病名。亦称燥凉。指感受秋燥之邪而偏寒者,与温燥相对而言。《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温病条辨》卷四:“盖燥气寒化,乃燥气之正。……盖以燥统于寒,而近于寒。”此病初起,多见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状类风寒,惟唇燥咽干干咳连声,舌苔薄白而干,脉浮弦紧等证,治宜辛开温润,用杏苏散葱豉汤之类。如寒热已解,而胸满腹胀便秘咳嗽不爽而多痰,此乃肺燥移于大肠,法当肃肺化痰,润肠通便,用五仁橘皮汤。参见秋燥、温燥等条。

猜你喜欢

  • 阴桃子

    见《分类草药性》。为碧桃干之别名,详该条。

  • 麻仁滋脾丸

    即麻子仁丸,见该条。

  • 蚕豆皮

    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即蚕豆壳,详该条。

  • 叶下双桃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铁苋之别名,详该条。

  • 针剂

    药物剂型之一。药物经过提取、精制、配制等步骤而制成灭菌溶液,装入安瓿,供皮下、肌肉、静脉注射用。具有作用迅速,给药方便,药效不受消化液和食物的影响,能直接进入人体组织等优点。近年各地已将中草药制成多种

  • 油麻稿

    见福建《民间实用草药》。为麻秸之别名,详该条。

  • 养阴解表

    又称滋阴解表。是对素体阴虚而患外感表证的一种治法。症见心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赤脉数等,处方由养阴药与解表药组成,如加减葳蕤汤。此方发汗而不伤阴,养阴而不留邪。

  • 洗手叶

    见《陕西中草药》。为山胡椒叶之别名,详该条。

  • 黑风内障

    病名。又名黑风。为五风变内障之一。本病少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初患之时,头旋额角偏痛,连眼睑骨及鼻颊骨时时亦痛,兼眼内痛涩,有黑花来往。”“与绿风候相似,……乃肾受风邪,热攻于眼”(《证治准绳·杂

  • 风茄花

    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为洋金花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