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别络
即十五络脉,见该条。
即十五络脉,见该条。
即复方。《素问·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详复方条。
①见《重庆草药》。为走游草之别名。②见《分类草药性》。为常春藤之别名。各详该条。
即皮内针疗法。见该条。
见清冷渊条。
病名。见《外科正宗》卷四。又名唇瞤、唇颤动,本病多因胃经湿热,外感风邪,风热相搏而成。多发于下唇。初起红肿发痒,继则破裂流水,痛如火燎;如风盛过燥,则口唇干裂脱屑,状若无皮,日久口唇瞤动不止。治疗:初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五。又名冷丹,为丹之一种。古人以色赤者为之丹,色白者谓之冷瘼。由火毒内蕴未发,肌肤外受寒邪郁遏而致。肤见白斑块,或成片如饼,无热无痛,游走不定。治宜内服乌药顺气散,外用生姜擦患处
①指本经。《难经·四十九难》:“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②与奇经相对,即十二经脉。《针经指南·标幽赋》:“正经十二。”
3卷。明·兰茂撰。约撰于十五世纪中期。系论述云南地方草药的专著。原书初刊本已佚,现存有清代务本堂刊本及《云南丛书》本二种,对于所述药物及内容均有不少改动。其中《云南丛书》本共收药物279种,大致属于我
证名。指筋痿。《医宗必读·痿》:“肝痿者,筋痿也。”详筋痿条。
见《中草药资料》。为牛马藤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