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半表半里证

半表半里证

证名。指邪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是在表里之间的病证。①指少阳病小柴胡汤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条辨》:“往来寒热者,邪入躯壳之里,藏府之外,两夹界之隙地,所谓半表半里,少阳所主之部位。故入而并于阴则寒,出而并于阳则热,出入无常,所以寒热间作也。胸胁苦满者,少阳之脉循胸络胁,邪凑其经,伏饮搏聚也。默,静也。胸胁既满,谷不化消,所以静默不言,不需饮食也。心烦喜呕者,邪热伏饮搏胸胁者涌而上溢也。”参见少阳病条。②指温疫病邪在募原的病证。《温疫论·原病》:“邪从口鼻而入,……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其证先憎寒,后壮热,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口渴,脉数,舌红苔白,或苔如积粉等。治宜疏利湿热,用达原饮。参见瘟疫条。

猜你喜欢

  • 喉痒

    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指由多种因素所致之咽痒;或同时伴有咽干,咽痛之证。本病之病因不一,或来自风寒、风热之外袭;或因胃家实热之薰蒸;或源于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所致等,但总因于火。临症更应详辨

  • 喉点疳

    病证名。出《育婴秘诀》。属走马牙疳之一。为疳毒蚀于喉头环状软骨部位,发生溃烂的症候。治法详牙疳条。

  • 咽痛

    证名。指咽部疼痛。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医学心悟·咽痛》:“咽者,少阴经脉所过之地也,热邪攻之,则咽痛。”寒邪直中下焦,逼其无根失守之火,发扬于上,亦令咽痛。然必有下利清谷,四肢厥冷等证。

  • 天刑

    运气学说术语,见《类经图翼》。天,指司天之六气;刑,刑克。司天之六气与主岁之五运相加临,如果司天之气刑克主岁之运,则称天刑。如庚子、庚午年少阴君火司天,中运则为金运,司天之君火刑克金运,则称该年为天刑

  • 蝦眼

    病名。即瘭疽。见该条。

  • 蟾砂散

    《绛囊撮要》方。大蝦蟆一个,砂仁不拘量。将砂仁研末,装入蝦蟆腹内,令满,缝口,用泥周身封固,炭火煅红,候冷,将蝦蟆、砂仁研末,作三次服,陈皮煎汤送下。功能行气消积。治气臌;并治小儿疳疾,面黄肌瘦,肚腹

  • 虚火咳嗽方

    《不居集》上集卷十五方。麦门冬三钱,生地黄二钱,紫菀、茯苓、知母各一钱,牛膝、车前子各五分。水煎服。治元气亏损,三焦之火炎上,刑克肺金而咳嗽。若虚,加人参一钱。

  • 吕夔(kuí 奎)

    【生卒】:十六世纪【介绍】:明代医家。字大章;本姓承,后改姓吕。江苏江阴人。先学儒,后改学医,精心研究,博访医方,医术逐渐熟练,在当地有“吕仙”之称。江苏地区疾疫流行时,救治甚多,嘉靖时(1523~1

  • 刘词

    【介绍】:宋代人。著有《混俗颐生录》二卷,已佚。

  • 浮络

    指位于皮部的络脉。因为位浅如浮,故名。《素问·皮部论》:“视其部中有浮络者……。”《黄帝内经太素》杨注:“浮谓大小络见于皮者也。”临床上可根据其部位和色泽的变化用来诊断和刺血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