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布荆子

布荆子

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为黄荆子之别名,详该条。

猜你喜欢

  • 血胀

    鼓胀之一。《世医得效方·胀满》:“烦躁嗽水,迷忽惊狂,痛闷喘息,虚汗厥逆,小便多、大便黑,名血胀。”《医钞类编·胀病门》:“血胀,瘀蓄死血作胀。”《张氏医通·鼓胀》:“蓄血成胀,腹上青紫筋见,或手足有

  • 根、溜、注、入

    指手足阳经中脉气流行出入的部位。《灵枢·根结》:“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足三里

  • 黑桂散

    即黑神散第一方,见黑神散条。

  • 长刺节论篇

    《素问》篇名。长,犹广的意思。本篇指出头痛、寒热等十二种不同病症的针刺手法,进取针穴及针刺反应。说明了针刺治病要根据疾病的肌肉骨节部位、性质,适当掌握进针的深度、次数和治程长短的道理,故名。

  • 腨肠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承筋。见该条。

  • 盘肠气钓啼

    病证名。指小儿啼叫之由盘肠气钓所致者。《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一:“盘肠气发先腰曲,无泪叫啼眼干哭,口开脚冷上唇乌,额上汗流珠碌碌。”治宜行气止痛。用木香散。

  • 捶法

    推拿手法名。出《千金要方·养性》。用拳或手掌尺侧部有节奏地击打治疗部位,用力较击法轻。一般用双手交替起落捶击。《石室秘录·摩治法》:“手足疼痛者……轻轻捶之千数,觉两足少快……。”

  • 挛急

    证名。出《灵枢·经脉》。义同拘挛、拘急。参见拘挛、拘急条。

  • 吐泻互作

    病证名。《幼科发挥》:“吐出上焦,泻出下焦,乃肠胃之病也。脾在中焦,管摄乎上下之间,吐泻互作者,乃脾之病也。”夏秋吐泻,饮水身热者,多属脾胃湿热,治以健脾化湿为主,宜胃苓汤加减;秋冬吐泻,面白,足胫冷

  • 蚕子症

    证名。《喉科方论》:“此症发在腣中内间,咽喉之下,结喉之上,前后左右不定,起有白膜、黄膜小点似蚕子……发左则平肝,发右则清肺。治宜去膜升提,驱风解毒之药治之。”可选用养阴清肺汤、小陷胸汤、六味汤等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