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证名。出《灵枢·癫狂》。①跳动不宁为悸。心跳不宁者称心悸,脐下搏动者称脐下悸。《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证治准绳·杂病》:“《伤寒明理论》释悸字云:悸,心忪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也。则悸即怔忡,而今人分为两条,谬矣。”②心动不宁而又恐惧不安为悸。《赤水玄珠》卷六:“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不安也。……怔忡止于心不自安,悸则心既动而又恐恐然畏惧,如人将捕之。”参见心悸、怔忡条。

猜你喜欢

  • 表里俱实

    表里同病类型之一。症见发热无汗、头项强痛、烦躁恶热,甚或发狂,腹胀便秘,舌苔干燥,脉象滑数。多因表邪未解,内有宿食积热或兼其他停痰积滞所致。法当表里双解。

  • 脐风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又名风噤、风搐、噤风、马牙风、初生口噤、四六风、七日风。即新生儿破伤风。系由断脐不洁,感染外邪所致。一般在4~7天内发病,发病后以全身各部发生强直性痉挛,牙关紧闭,面呈苦

  • 大椎骨

    骨名。即旋台骨。详该条。

  • 老鸦胆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鸦胆子之别名,详该条。

  • 保产无忧方

    见《验方新编》卷九。即保产无忧散。见该条。

  • 精神内守

    指精气内存,神不妄动,以保持充沛的正气,从而抗拒病邪的伤害。《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与《素问遗篇·刺法论》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前后互参

  • 关元俞

    经穴名。代号BL26。出《太平圣惠方》。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腰部,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布有第五腰神经后支和腰最下动、静脉后支。主治腰痛,腹胀,泄泻,痢疾

  • 经气不调

    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即月经不调。详该条。

  • 我国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说法不一,举《汉书·律历志上》供参考。谓:“一龠(yuè月,古容量单位)容一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应劭曰:“十黍为絫(lěi垒,古容量单位

  • 吴尚先

    【生卒】:约1806~1886【介绍】:清代医家。名樽,字杖仙,又名安业,字师机。浙江钱塘人,曾在扬州居住。因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战争期间药源缺乏,并看到群众中有“不肯服药之人”和“不能服药之证”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