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证名。①遇事易惊或无故自惊的简称。出《素问·大奇论》。亦称喜惊、惊伤。《张氏医通·神志门》:“夫惊虽主于心,而肝胆脾胃皆有之。惊是火热烁动其心,心动而神乱也。若因内气先虚,故触事易惊,或卒然闻响大声,目击异物,遇险临危,皆使人有惕惕之状也。……宜温胆汤加熟枣仁。如远志丸、妙香散、平补正心丹、龙齿清魂散皆可选用。”若因大惊而病者,宜黄连安神丸;由肾虚而惊者,宜人参、黄芪、当归、白术、元参、陈皮、黄柏;由胆虚而惊者,宜人参、枳壳、肉桂、五味子、枣仁、熟地、杞子、柏子仁;由肝胆俱虚者,宜酒化鹿角胶,空服下五钱;或由心气不足,神不定而惊者,宜妙香散;由肝虚受风,卧若惊状者,宜珍珠母丸;由血虚而惊者,宜朱砂安神丸;由痰盛而惊者,宜加味定志丸;由思虑过度而惊者,宜清心补血汤;由气血俱虚而惊者,宜养心汤(见《杂病源流犀烛·卷六》)。参见喜惊、惊伤条。②生理名词。七情之一。

猜你喜欢

  • 敬直老人

    【介绍】:见邹铉条。

  • 疮疡发寒热

    证名。见《外科理例》卷一。指患疮同时出现发热恶寒的症状。因其荣卫不行,经络阻塞,疮毒焮发所致。治宜清热解毒兼解表,方用葛根汤,或升麻汤;若脓成而见之,多为气虚血虚所致,宜托里、调补气血,方用四君子汤,

  • 却谷食气篇

    养生书。西汉帛书。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原无书名,经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定名。原文残缺较多,内容主要是关于不食谷物利用食气养生的一些记述。

  • 溺浊

    证名。见《类证治裁·淋浊》。即便浊。见该条。

  • 消中

    病名。出《素问·腹中论》。①又称痟中。《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吃食多而饮水少,小便少而赤黄者,痛中也。”②一名内消。《圣济总录》卷十三:“病消中者,不渴而多溲,一名内消。”③即中消。见《杂病源流犀烛

  • 三阳病

    病名。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的总称。《医述·阳经分经腑》:“三阳病在经者,可汗而已。”“三阳病入腑者,可下而已。”参见六经病条。

  • 殷元

    【介绍】:隋代医生。长于针灸。《隋书·经籍志》载有《殷元针经》1卷,已佚。

  • 屏风

    出《名医别录》。为防风之别名,详该条。

  • 拂拂发热

    证名。即翕翕发热。《内外伤辨惑论·辨寒热》:“翕翕发热,又为之拂拂发热。”详见该条。

  • 五宝丹

    见《景岳全书·外科钤古方》卷六十四。琥珀(甘草水煮)、珍珠(炒,或豆腐包蒸)、朱砂、钟乳石(同甘草、木香各一钱同煮)、炒飞罗面各三分半。为细末,每服二至七厘,加冰片半分,用土茯苓一斤,病在上加木香二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