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扯痧

扯痧

推拿方法。即提痧。《急救痧证全集》卷上:“扯痧法(即提痧):南方秋夏,痧症最多。曾见人卒病,扯痧不药立愈。其法用水拍湿结喉及两边(即人迎穴)皮上、两手臂弯(即曲泽穴,在腕中)皮上、两腿弯(即委中穴)皮上,将食指中指拳曲,夹著结喉两边等处皮上,用力揪扯一二十下,则痧气发现,皮上露出黑紫颜色。”

猜你喜欢

  • 食痰

    痰证之一。一名食积痰。《东医宝鉴》卷二:“食痰即食积痰也。因饮食不消,或挟瘀血,遂成窠囊,多为癖块痞满。宜青礞石丸、黄瓜蒌丸、正传加味二陈汤。”参见食积痰、痰证条。

  • 惊搐

    病证名。指神识不安而四肢搐搦的证候。清·王伯伟《天花八阵》:“惊搐者,骇然而厥,目赤,牙紧,口,四肢搐搦也。盖因热极生风,风撼肝木,木来侮土,土受邪而归心,心神不安,故发惊搐也。”热病惊搐,属热极生

  • 阳明头痛

    病证名。①指伤寒阳明病而见头痛者。《兰室秘藏·头痛门》:“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②头痛而在阳明经脉循行部位者。《冷庐医话·头痛》:“属阳明者,上连目珠,

  • 瓜藤疬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即瘰疬久延不愈,蔓及胸肋、腋窝等处,结块大小不等如藤上结瓜,根颗相连者。参见瘰疬条。

  • 蛇虫草

    见《广西中药志》。为岗松之别名,详该条。

  • 椒疮

    病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椒疡。多因眼部不洁,受风热毒邪侵袭,加之脾胃素有湿热,致眼睑脉络壅滞,气血失和而发。症见眼睑内面发生红色细小颗粒,状如花椒。自觉眼部沙涩痒痛,羞明流泪等。相当于今之沙眼

  • 摘星楼治痘全书

    书名。又名《治痘大成》、《痘科大成》。18卷。明·朱一麟撰。刊于1619年。本书采集古今痘疹著作,分别对痘症总论、痘疹各阶段及其症状、治疗等作了评述,并收载了作者治痘验案、古方、药性释义以及痘症杂论、

  • 产后玉户不敛

    病证名。又名产后玉门不敛、产户不敛、产后阴户不闭、阴门不闭。《万氏妇人科》:“女子初产,身体纤柔,胞户窄小,子出不快,乃至折裂,浸淫溃烂,日久不敛。宜内服十全大补汤,外用敷药:白芨、白龙骨、诃子、烂蜂

  • 下纪

    经穴别名。《素问·气穴论》:“下纪者,关元也。”后《类经图翼》作关元穴之别名。属任脉经,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三寸。

  • 细辛膏

    ①《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方。细辛、黄芩、防风、大黄(微炒)各一分,川椒(去目)、蜡各半两。为细末,用清麻油三合煎至紫色,滤过下蜡,为膏,每服用大豆大,点于耳中,日三次。治小儿风热入脑,或因水入而致的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