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振慄

振慄

证名。指身体畏寒而颤抖。①多因虚寒热郁所致。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凡此阳明司天之政……民病咳,嗌塞寒热发暴,振慄癃闭。”张志聪注:民病嗌塞,振慄诸证,皆悉燥热之气而为病也。”《伤寒广要》卷三:“振近战也,而轻者为战矣。战为正与邪争,争则为鼓慄而战,振但虚而不至争,故止耸动而振也。下后复发汗振寒者,谓其表里俱虚也。亡血家发汗,则寒慄而振者,谓其血气俱虚也。”参见振颤、战慄条。②是邪正交争激烈的表现。《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慄,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

猜你喜欢

  • 燥火

    即燥热。详该条。

  • 脐痈毒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三。即脐痈。见该条。

  • 火补火泻

    即艾灸补泻,见该条。

  • 长髎

    见禾髎条。

  • 牛虱子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苍耳子之别名,详该条。

  • 五脏胀

    病证名。见《医钞类编》卷九。指心胀、肝胀、脾胀、肺胀、肾胀。详各该条。

  • 不伏水土痢

    病证名。指易地生活,肠胃一时不能适应当地水土而致的下痢。《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四方之气,温凉不同,随方嗜欲,因以成性,若移其旧土,多不习伏,必因饮食以入肠胃,肠胃不习,便为下痢,故名不伏水土痢也

  • 盘肠气痛

    病证名。出《婴童百问》。又名盘肠痛、肠痛。多由小儿脾气不足,感受寒邪风冷,搏于肠间所致。症见腹痛曲腰,叫哭不已,不乳,面色青白,两眉蹙锁,大便泻青,额上汗出等。治以温运脾阳,行气止痛。用金铃子散或沉香

  • 表邪内陷

    指由于邪盛正虚或治疗失当,在表的邪气陷入于里的病变。如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症见不恶寒、发热更高而神昏、澹妄。又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参内陷条

  • 水吐丝

    见《江苏药材志》。为苹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