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

药物学著作。简称《唐本草》。54卷。唐·苏敬等撰于659年。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分为正文、图和图经三部分。《新修本草》正文20卷,目录1卷,是在《本草经集注》一书基础上进一步增补了隋、唐以来的一些新药品种,并重加修订改编而成。分为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米谷及有名未用等9类。共收药850种。《新修本草图经》25卷,目录1卷和《新修本草图》7卷,是在编写本书时广泛征集来自全国各地所产药物绘制的形态图及文字说明。本书正文记述各药性味、主治及用法;图经部分则是药物的形态、采药及炮炙。书中保存了一些古本草著作的原文,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唐代以后,本书正文均收录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等书中,本草图及图经部分则早已亡佚。后代所发现的本书较古的传抄卷子本,主要有日本仁和寺藏本(十三、四世纪抄卷子本)的残卷共10卷,又补辑1卷(人民卫生出版社有影印本)以及敦煌出土的两种残卷断片。

猜你喜欢

  • 吴渭泉

    【介绍】:见吴篪条。

  • 十二经别

    出《灵枢·经别》。指从十二经脉分出,走向体腔、头面的重要支脉。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可以用离、合、出、入四字概括,即从四肢部的本经别离(离),进入体腔(入),浅出体表(出)而上头项,然后阴经的经别归向与相

  • 脱下颏

    病名。即下颌关节脱臼。出《伤科补要》卷二。详颊车蹉条。

  • 周氏集验方续编

    见医药丛书条。

  • 乌痧

    痧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乌痧,满身胀痛,面目黧黑。身有黑斑,毒在脏腑,气滞血凝,以致疼痛难忍。”宜阿魏丸等方。《七十二种痧症救治法·乌痧》:“此症有二,俱系预先感冒风邪,未经发泄,又因

  • 痘应出不出

    病证名。出元·朱震亨《幼科全书》。痘疮初起发热三、四日后,应见点而不见点,此因外感风寒,阻于肌表,毒气不能外发所致。其症常伴有头痛,四肢拘急,恶风寒等。治宜解表透毒。用参苏饮,败毒散加减。

  • 疟劳

    病名。疟疾之重危变证,亦称劳疟。《杂病源流犀烛·疟疾源流》:“疟后变症,惟痢最为危急,……其次疟劳,或素有弱症而又患疟,以致旧病更深,或因疟煎熬,日久顿惫,精神衰耗,内热不清,肌肉消削,渐至往来潮热,

  • 血衄

    病证名。《素问·大奇论》:“……血衄身热者死。”即衄血。详该条。

  • 菱角痔

    病名。《外科大成》卷二:“状如菱角,左右皆有三四孔”。即复杂性肛漏外口较多者。治法:先用挂线疗法或脱管锭除去漏管,再服蜡矾丸乾脓收口。体虚者服十全大补汤。

  • 医学切要

    书名。1卷。《医学切要全集》的一种。清·王锡錱撰于1847年。本书以歌诀形式为主,内有经络脉诀、药性弹词、看病歌诀、汤头诸歌。并辑录张介宾的“新方八略”,程国彭的“医门八法”。为中医入门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