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暴泄

暴泄

病名。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论》。又称暴泻。暴,有急骤、猛烈意。有因寒邪传脾所致者。《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又有暴泄,太阳太阴大肠不能固禁,卒然而下,大便如水,其中有小结粪硬物,欲起又下,欲了不了,小便多清,或身冷自汗,气难布息,脉微,呕吐,此寒也,急以重药温之,宜浆水散。”又有因热者。《金匮翼》卷七:“热泻者,夏月热气乍乘太阴,与湿相合,一时倾泻如水之注,亦名暴泄。内经所谓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是也,其症腹痛,自汗,烦渴,面垢,脉洪数或虚,肛门热痛,粪出如汤,或兼呕吐,心腹绞痛者,即霍乱之候也。”详热泻、寒泄紧病、霍乱条。

猜你喜欢

  • 羊踯躅中毒

    病名。羊踯躅一名闹羊花。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因药用或误服羊踯躅过量而出现中毒症状者。症初见恶心呕吐,腹泻,继则心跳缓慢,血压下降,动作失调,严重者因呼吸停止而死亡。治宜中西医结合救治。文献有用

  • 黄尖灰根舌

    舌根部苔微黑带灰,舌尖黄苔。为里实热证或阳明府实,阴液受伤证候,宜急下存阴。此舌虽较黑根稍轻,但不及时治疗,一二日亦变黑根(见《伤寒舌鉴》)。

  • 伤食发丹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小儿伤食而发的丹毒。因其脾胃之气未充,乳食过度,不能运化,蕴积化热,达于肌表,复感风热邪毒,故成此症。症见发热口渴,烦躁多啼,身多红晕,皮肤灼热,不思饮食;食积甚者,可见

  • 红外线穴位照射疗法

    用红外线照射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以白布遮去应照穴位以外皮肤,用红外线发生器照射穴位,以病人自感局部温热或皮肤出现淡红色为度。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风湿痹痛等。

  • 经闭腹大如鼓

    病证名。指经闭后腹部增大如鼓,形似怀孕。其病因较多。《竹林女科证治》:“月经二三月不行,腹大如鼓,人以为有孕。一日崩下,其血内有物如虾蟆子,昏迷不知,体弱形瘦者不治,若体盛者,急投十全大补汤。”此证相

  • 肾经寒痰

    痰证之一。见《不居集》卷十七。即寒痰。详见该条。

  • 口渴

    渴之俗称。详渴条。

  • 人体部位名。指膝部后方屈膝时的凹处,俗称腿凹或膝弯,。《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

  • 黄连三七

    见《四川中药志》。为羽叶三七之别名,详该条。

  • 中鬾

    出《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八。即继病,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