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彭浩条。
病证名。出《经效产宝》。又名胞衣不出、息胞、息胎、胎衣不出、胎衣不下、儿衣不出、胞胀不下。指胎儿娩出后,胎盘迟迟不下。多因分娩后元气大虚,无力继续排出,败血流入胞中,作胀不下,或感邪而气血凝滞所致。气
即聚毛。《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见聚毛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类梧桐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洪正立条。
根据阴阳互相依存的道理,阳以阴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所谓“无阴则阳无以生”。在人体来说,阳气所代表的能动力量的产生,必须依附于阴所代表的精血津液等物质为基础。《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
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原指用灸法治阴虚内热证的错误方法,导致虚者更虚、实者更实。后世引作批评医者滥用补泻之语。
证名。指脊椎下段尾骶骨部位作痛。见《中国医学大辞典》。多因肾脏精气亏耗,督脉受损,或寒湿侵袭,或血瘀气滞所致。疼痛常连及腰部,难以挺直。喜暖怕冷者,治宜温肾补督脉,可用温肾散,附桂八味丸;肾水不足者,
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四。即带下三十六疾。详该条。
《素问》篇名。病能,即病态。吴崑注:“能,犹形也。”本篇主要介绍胃脘痈、颈痈、阳厥、酒风等疾病和病厥、卧不安,不得卧等症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