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亦称太阳经证。一般指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伤寒溯源集·太阳经纲领》:“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眥,上额交巅,从巅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夹督脉而行。风寒客之,故头项强痛也
病名总称。《外科精义》卷上:“夫五发疽者,谓痈疽生于脑、背、眉、髯、鬓是也。大概论之分为三等。一者疽也。二者痈也。三者疖也。”
气功学专著。元·李道纯撰,门人蔡志颐编。全书6卷。题名“中和”者。乃李道纯居室匾名,取《礼记》“喜乐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谓之和“之义。书中认为,本一而用二,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有。故主张性命兼修
病证名。指妇女经闭而发痘疮之症。如因心脾先病而经闭不通,积垢郁阻于冲任胞宫,以致痘疮火毒当出不出者。初起发热时,宜用桃仁承气汤,以清除宿垢,继用四物汤合匀气散加红花、木通以调之。若心脾虚损,冲任胞宫空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八卦配自然界之物质现象命名者。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即山廓。详该条。
病名。见《喉症全科紫珍集》。指感受阴寒毒邪所发。《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受四时不正之气及非常暴寒,而生少阴症。脉微细而沉,自汗,咽不利,一名肾伤寒。切不可用寒凉之药。宜半夏桂枝汤(半夏、桂枝、甘草
《外科真诠》方。防风、天花粉各五分,麦门冬、生地黄、白芍药各三钱,桑白皮二钱,黄芩一钱,柴胡八分。水煎服。治手阳明经风热而致的天火丹,症见两臂或一臂赤肿少黄色。
书名。2卷。清·徐大椿撰于1727年。徐氏注释《难经》以《内经》理论为本,对照《内经》、《难经》二书有关内容,阐发义理及其学术渊源,颇有参考价值。但作者提出“《难经》之必不可违乎《内经》”的观点是错误
病名。出《灵枢·痈疽》。又名厉疽。多由足三阳经湿热下注或足三阴经亏损所致。发于足旁小趾之侧。若初起红肿疼痛,溃破有脓,属湿热偏盛,为顺证,易治;若初起局部色黯,痛不显,不易成脓,或溃破清稀,属阴气凝结
书名。见《崇文总目》。1卷,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