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淋沥

淋沥

证名。①淋病主症之一。《诸病源候论·诸淋候》:“肾虚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为淋。”《赤水玄珠》卷十五:“淋淋沥沥,点滴而出,或涩而疼,一日数十次或百次,俗名淋病者是也。”详淋、五淋条。②指排尿困难,点滴不畅的症状。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遗尿失禁证治》。《医阶辨证》:“小便难小水点滴而难出,茎中却不痛;小便淋沥,小水点滴而淋沥或痛。”多因心肾气虚,神志不守,下焦气化不利所致。常见于癃闭等疾患之虚者。参见癃闭条。③指精浊从窍端淋沥不断的症状。《杂病源流犀烛·五淋二浊源流》:“浊病之源,大抵由精败而腐者居半。……窍端时有秽物,如米泔、如粉糊、如疮脓,如目眵,淋沥不断,与便溺毫不相混,故曰是精病,非溺病也。”参浊、精浊条。本证可见于下尿路感染、结石、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等疾患。

猜你喜欢

  • 眉棱骨痛

    病名。指眼眶上缘额骨作痛。见《丹溪心法》卷四。又名眉框痛、眼框骨痛。《杂病源流犀烛·眉棱骨痛》:“眉棱骨痛,风痰湿火,俱有病也。……有由风痰,眉骨痛连于目,不可开,昼静夜剧者,宜芎辛导痰汤;有由痰火,

  • 盘肠生

    见《张氏医通》卷十。又名推肠生、蟠肠生、盘肠献花、盘肠产、盆肠生、催肠生。过去一般认为产母平日气虚,临产时努挣,浑身气血下注,以致肠随儿下,儿下后肠仍不收。相当于临产时产妇直肠脱出。宋·陈选《妇科秘兰

  • 脉诀启悟

    见脉诀启悟注释条。

  • 走方医

    【介绍】:见铃医条。

  • ①纵,弛纵、纵缓之意。多属筋脉、关节病变,如筋纵、百节皆纵之类。《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灵枢·经脉》:“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②指脉象。《伤寒

  • 马刀疮

    病名。见《医学正传》卷六。《疡科准绳》卷三:“又有马刀疮,亦生于项腋之间,有类瘰疬,但初起其状类马刀,赤色如火烧烙极痛,此疮甚猛,宜急治之。”未溃者用柴胡通经汤,已溃者用救苦化坚汤。并可艾灸肩井、肺俞

  • 手太阴心痛

    病证名。外邪侵犯手太阴经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属外所因。”又:“手太阴心痛,短气,不足以息,季胁空痛,遗失无度,胸满,烦心。”

  • 灸痔法

    即以艾灸穴位治疗痔漏的方法。出《五十二病方》。《外台秘要》卷二十六曾引录“崔氏灸痔法”。现已少用。

  • 经前荨麻疹

    病名。即经行风疹块。详该条。

  • 缪刺论篇

    《素问》篇名。缪刺,针刺法之一,以其与经刺法有不同之处,故名。凡病在经脉,则刺其经穴,是谓经刺(又名巨刺);病在络脉,则刺其皮络,是谓缪刺。本篇主要论述各经络脉发病所采取之缪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