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润燥
即养阴润燥。详该条。
即养阴润燥。详该条。
病名。《喉科指掌》卷五:“此症因脾肺受寒,其色不红,若用寒冻之剂,七日之内必成脓。”系指患喉痈之色淡白者。身发寒热,六脉俱紧。治宜温散寒邪。方可选用荆防败毒散加减。或针刺少商、商阳两手四穴出血。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作掖门,《医心方》作液门。即大巨。见该条。
【介绍】:见叶大椿条。
出《温热论》。风温一般须用辛凉药物散风,使风邪外透。若病者既有里热,又有外感风邪,即应用辛凉药物解表透邪,里热才能随之而除。但实际临床上多解表清里并用。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于翰林医官院,系一般下级医官职务,官阶从七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丛书名。清·张振鋆辑。刊于1889年。内容为《厘正按摩要术》、《鬻婴提要说》(不著撰人)、《痧喉正义》。
中医眼科外治方法。将药物精制成药液,滴入眼中,每日三至四次不等。
出《难经·三十五难》。即小肠。参见黄肠条。
见上海中医学院《中草药学》。为钩藤之处方名,详该条。
见《药材学》。即橘核,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