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本草纲目》卷三十四。指脑。精神意识,记忆思维,视觉器官,皆发于脑,故称。详脑条。
气功的一个流派,传岳飞得自汤阴大佛寺慈慧禅师。近代介绍,该功法始于王贤宾(1931年)所著《意气功详解》。设想将周身之气聚成球于心上,然后周游全身,复回心。全功用十分钟。据云有良好的防治疾病的作用。
病证名。指血虚不能濡养肢体而致的痹症。《医学入门》卷五:“血虚痹者,皮肤不仁,济生防风汤,或黄芪建中汤去饴加桂枝。挟瘀血者,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挟痰者,手足麻痹,多睡眩晕,济生茯苓汤或二陈
病名。婴幼儿发疹性疾病。《证治准绳·幼科》:“小儿有出一、二次者,出轻而日数少者,名奶疹子。”本证类似风疹、幼儿急疹等。
书名。清·王士雄撰。分正续编,正编2卷,原名《回春录》;续篇8卷,原名《仁术志》。约成书于1843年。全书详述作者对温热病、杂病等治疗验案。不分门类,每证自成一案。王氏论病,溯因辨证,处方强调随证变化
病证名。又名产后玉门不敛、产户不敛、产后阴户不闭、阴门不闭。《万氏妇人科》:“女子初产,身体纤柔,胞户窄小,子出不快,乃至折裂,浸淫溃烂,日久不敛。宜内服十全大补汤,外用敷药:白芨、白龙骨、诃子、烂蜂
证名。疰亦作注。指邪毒疠气传注心包所致的心痛。见《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圣济总录》卷五十六:“凡人将理失度,阴阳俱虚,血气不足,复因风寒暑湿客忤邪恶之气,乘虚入于肌体,流注经络,伏留脏腑,毒击心包,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橘红之别名,详该条。
十五络脉之一。《灵枢·经脉》:“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半字应据《黄帝内经太素》卷九《十五络脉》、《千金要方》卷十三第一及《圣济总录》卷一九一删),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
①证名。可由外感或内伤引起。《伤寒明理论》卷一:“伤寒恶风,何以明之?《黄帝针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风邪中于卫也,则必恶风。何者?以风则伤卫,寒则伤荣,为风邪所中,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