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痰咳

痰咳

病名。一名痰嗽。指痰盛致咳。《医学入门》卷四:“痰咳,痰出咳止。胸膈多满。……痰郁肺经,咳则涎多。或结胸者,二陈汤加枳、梗、瓜蒌、黄芩贝母,甚者鹤顶丹;痰积流入肺脘,久咳不得睡者,兜铃丸;痰因火动者,二陈汤加芩,连,或清气化痰丸;痰因宿食者,化痰丸;痰因酒湿者,蜂姜丸,全因酒者,瓜连丸;如痰甚能食便闭者,小承气汤下之,不能食便闭者,厚朴汤滚痰丸疏导之。”参见痰嗽、酒嗽条。

猜你喜欢

  • 北政之岁

    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南正之岁”与“北政之岁”的注释有三:一说五运中除甲己土运为南政外,其他均为北政。如张景岳注:“甲己二岁为南政,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八年为北政。”二说戊癸火运为南政,其他为北政。如

  • 悲哭

    见《儒门事亲》。小儿啼哭,弥日不休,而面容惨淡,声气哽塞,双目泫然者。《证治准绳·幼科》:“悲哭者,肺之声,泪者,肝之液。”因儿情志有所挫伤,或乳母怒火遗热于肝,肝火犯肺,故令悲哭而声泪俱下。

  • 张路玉

    【介绍】:见张璐条。

  • ①形容患者发生的响声。《素问·生气通天论》:“烦则喘喝。”王冰注:“喝谓大呵出声也。”《灵枢·杂病》:“喘息喝喝然。”②吞进液体或气体之声为喝。

  • 内发丹毒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四。为丹毒发于腰胁者。多由热毒兼肝火而致。治宜清热解毒泻肝火,内服化斑解毒汤加柴胡、黄芩、山梔等,亦可于患处针刺放血。见丹毒条。

  • 腹痛

    证名。出《素问·气交变大论》。指脘腹、脐腹、少腹部等疼痛。《症因脉治·腹痛论》:“痛在胃之下,脐之四傍,毛际之上,名曰腹痛。”《东医宝鉴·腹》卷三:“腹痛有六,有寒、有热、有死血、有食积、有痰饮、有虫

  • 经来下肉胞

    病证名。亦名经来下血胞。《叶氏女科证治》:“经来不止,忽下肉胞三五个,状如鸡子大,软如絮,用刀剖开,内如石榴子,昏迷不省人事。宜服用十全大补汤。”

  • 阳蹻穴

    经穴别名。①指申脉。《素问·气穴论》:“阴阳蹻四穴。”王冰注:“……阳蹻穴是谓申脉。”②指跗阳。《素问·气府论》王冰注:“阳蹻一,谓跗阳穴也。”

  • 夏月霍乱

    病名。指夏季时节饮食后冒寒伤湿所致的霍乱。《张氏医通》卷四:“夏月霍乱,吐泻作渴,胃苓汤加半夏、藿香;面赤口干,加炒川连。春夏秋三时,饮食后触冒暴寒,成此症者,藿香正气散。若吐刊转筋,为风木行脾,平胃

  • 叶文龄

    【介绍】:明代医家。字德徵,号石峰子。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年轻时学儒后改学医,参加官试,屡次优良,先在太医院任吏目,1534年升为御医,1540年再升为院判,后来因母亲年老而辞职。著有《医学统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