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白痢

白痢

病名。痢疾类型之一。古称白滞痢。因便下白色粘冻或脓液,故名。有属寒属热之分。《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白痢者,由肠虚而冷气客之,搏于肠间,津液凝滞成白,故为白痢也。”其症便下如冻胶或鼻涕,可兼见腹痛后重不能食小便清利,或手足厥冷等。由寒湿凝滞,脾阳受伤所致者,治宜温中化湿。可选用当归散除湿汤十补汤等方。本证可见于过敏性结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等病。参见冷痢寒痢条。若症见痢下白色,粘冻多脓,腹痛,里急后重小便赤涩者,属湿热为患。《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下迫窘痛,后重里急,小便赤涩,皆属燥热,而下痢白者,必多有之。”《张氏医通》卷七:“白痢初起,里急后重,频欲登圊,及去而所下无多,才起而腹中复急,皆湿热凝滞所致。胃苓汤加木香砂仁。”也可用香连丸黄芩丸等。详湿热痢条。

猜你喜欢

  • 唇口燥裂

    证名。指口唇干燥,甚则裂开的症象。《温疫论·数下亡阴》:“津不到咽,唇口燥烈,缘其人阳脏多火而阴亏。今重亡津液,宜清燥养营汤。设热渴未除,里证仍在,宜承气养营汤。”多因阴津不足,脾热炽盛所致。治宜养阴

  • 弟父

    【介绍】:见苗父条。

  • 橘枳姜汤

    《金匮要略》方。又名橘皮枳实生姜汤。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水煎,分二次服。治气滞痰阻而致胸痹,胸中气塞,短气。

  • 小指(趾)次指(趾)

    指无名指,即手第四指。《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或指足第四趾,《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入小指(趾)次指(趾)之间。”

  • 破布艾

    见《中医方药学》。为小飞蓬之别名,详该条。

  • 口骨

    构成口腔的骨骼。如口盖骨、上牙床骨、下牙床骨等。详各条。

  • 饮痰

    痰证之一。因痰饮留于四肢、膈上或胁下所致。见《赤水玄珠》卷六。《不居集》卷十七:“饮痰,停于膈上,一臂不遂,时复转移一臂,蓄于胁下,胁痛干呕,往来寒热。”《张氏医通》卷四:“饮痰成呕吐,胁痛,四肢不举

  • 橘杏丸

    《世医得效方》卷六方。橘红、杏仁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腹米汤送下。治气秘。

  • 崔希范

    【介绍】:见崔嘉彦条。

  • 平心脉

    五脏正常脉象之一。指滑利的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