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张氏医通》卷七:“脬气不足,小便频数,昼甚于夜者,缩泉丸;或时清利过多,或时频数赤涩者,旧用萆薢分清饮,多不应,改用加减八味丸,效;若夜起小便多者,八味丸加五味子;数而少为实热,宜渗之,五苓减
见《药材学》。为儿茶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入晚坐卧不宁。《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夜不安者,将卧则起,坐未稳又欲睡,一夜无宁刻,重者满床乱滚。此血府血瘀。此方服十余付。”参见不寐条。
【介绍】:南宋医家。龙溪(今福建漳州)人。对伤寒学有一定研究,约1173年(乾道九年)撰《伤寒解惑论》一书。
病证名。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由于受孕后血虚有热,气郁化燥、膀胱津液不足,肺气失于通调,致小便难而不爽。《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者,血虚生热,津液伤而气化斯不利
自汗证之一。见《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因肺气虚而表不固所致。症见自汗,咳嗽,气喘,乏力等。治宜补肺以固其皮毛,选用黄芪六一汤、玉屏风散、生脉散等方。参自汗条。
药物学著作。6卷。明·皇甫嵩撰。刊于1578年。本书卷1~2总论药性及制方之义;卷2~6按草、木、果、菜等部,分论各药。每药多参考金元以来各家之说及作者心得总括而成。
出《肘后备急方》。为槐白皮之简称,详该条。
眼解剖部位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即眼睑。详该条。
病证名。《难经·五十七难》:“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后世多认为属寒。治宜温中散寒,可用干姜附子汤等方。参见寒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