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痘法
见妇婴至宝条。
见妇婴至宝条。
病证名。出《本草纲目》。指新生儿感受风热毒邪,引起白睛充血发红的症状。治详眼胎赤条。
见《履岩本草》。为酸浆之别名,详该条。
出《新修本草》。为郁金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人初生洗目不净,令秽汁浸渍于眦,使睑赤烂至大不瘥,故云胎赤。”属胎风赤烂,详该条。
①五脏病邪的合称。《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邪在肝,则病两胁中痛,……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②指五
见《陕甘宁青中草药选》。为藏茄之藏语名,详该条。
【介绍】:晚清医家。归安(今浙江吴兴)人。世医出身,其父包三鏸长于喉证,岩承家业,长于妇科,撰《妇科一百十七症发明》一书(1903年刊行),另有《研究录》一书(又称《包氏研究录》,1912年刊行)。
见《贵州民间药物》。为花蝴蝶根之别名,详该条。
古病名。指痰水积聚胸膈而结实不消者。《诸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痰水积聚,在于胸府,遇冷热之气相搏,结实不消,故令人心腹否满,气息不安,头眩目暗,常欲呕逆,故言痰结实。”一名膈痰。参见膈痰、痰证条。
病名。系指患喉风而喉内肿起疼痛,其色淡红者。《喉科指掌》卷四:“此症肺脾感冒风邪而发,肿连小舌,喉塞不通,声音不清。”治宜疏风宣肺,消肿利咽。方用银翘散、六味汤、清咽利膈汤等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