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耳门

耳门

经穴名。代号SJ21。①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耳屏上切迹之前方凹陷处,张口取穴。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颌肿,眩晕等。直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②即耳屏。外耳孔道的小瓣。又名蔽。《灵枢·五色》:“蔽者,耳门也。”③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即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以候耳目之气。

猜你喜欢

  • 野巴戟

    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绒毛鸭脚木之别名,详该条。

  • 严子成

    【介绍】:元代医生。字伯玉。先代为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后迁居秀州(今浙江嘉兴)。精通医药,被称为“药师”。

  • 后腋下

    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一切瘰疬,……灸患人背两边腋下后纹上,随年壮。”《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后腋下。近代《腧穴学概论》名后腋。位于腋后纹头处。主治颈项瘰疬,肩背挛急不举,喉风喉痹等。直刺0.5

  • 新蒙花

    见《中药志》。又名梦花、打结花、蒙花珠。为瑞香科植物结香Edgeworthia chrysantha Lindl.的花蕾。主产四川、贵州、湖北、广西等地。淡,平。养阴,明目,去翳。治青盲,夜盲,障翳,

  • 泥丸脂

    道家称耵聍为泥丸脂。《黄庭内景经》:“脑神精根字泥丸。”因道家语称脑为泥丸,而耵聍为脑的脂液。

  • 白虎摇头

    针刺手法。出明·徐凤《金针赋》。又名赤凤摇头。其法进针后,先插针左转,再提针右转,并左右摇动如手摇铃状,如此反复操作六次或六的倍数。有行血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血瘀等症。

  • 推肚脐

    小儿推拿方法名。用两大指交互由脐向小腹或小腹向脐推。《厘正按摩要术·立法》:“推肚脐:须蘸汤,往小腹下推,则泄;由小腹往肚脐上推,则补。”

  • 人参归脾丸

    即归脾丸,见该条。

  • 指迷七气汤

    见《仁斋直指方论》卷五。即七气汤第三方。见七气汤条。

  • 温肝散寒

    温阳法之一。治疗阳气不足,肝为寒邪所中或寒滞肝脉,出现手足逆冷,干呕吐冷涎,寒疝绕脐痛或下腹胀痛,牵引睾丸坠痛,脉沉弦紧诸症。常用方如吴茱萸汤、大乌头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