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古代对接生员的称呼。
【介绍】:见汪继昌条。
【介绍】:隋代医家。撰有《蔡英本草经》4卷。已佚。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三间,见该条。
十五络脉之一。出《灵枢·经脉》。即足少阳络脉,见该条。
病证名。亦称经前口疳。指每值临经或经行时口舌糜烂,每月如期反复发作。多由心胃之火上炎所致。若平素思虑过度,耗及心阴,胞脉属心而络于胞中,经期经血下注、心阴益虚、心火亢盛,上炎口舌,或肾精不足,虚火上炎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又名肉色疽。系生于少腹旁腹壁上的无头疽。多因足太阴脾经气滞寒凝而成。初起坚硬如石,皮色不变,不红不热,大如拳、小如桃李,痛引腰腿,数月不溃,寒热食少,肌体尪羸,则属败症
古人认为卫气有规律地运行于全身,每天按一定的循行路线往复运转五十周次,白天二十五周次,夜间二十五周次。《灵枢·卫气行》:“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
即乳儿法,详该条。
病证名。见清·佚名《眼科捷径》。即瞳人散大。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