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胃病

胃病

六腑病候之一。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与脾相为表里,共司升清降浊。胃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多由客寒积热、饮食不节、或胃气虚弱所致。临床表现,以呕逆飧泄、痞满疼痛、胀嘈杂为主。《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诸病源候论·胃病候》:“气盛为有余,则病腹膜胀气满,是为胃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胃气不足,则饥而不受水谷,飧泄呕逆,是为胃气虚也,则宜补之。”《中藏经》卷上:“实则中胀便难,肢节疼痛,不下食,呕吐不已。虚则肠鸣胀满,引水滑泄。寒则腹中痛不能食冷物。热则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得安卧,语狂目乱,便硬者是也。病甚则腹胁胀满,吐逆不入食,当心痛,上下不通,恶闻食臭,嫌人语,振寒喜伸欠。胃中热则唇黑,热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颠狂不定,汗出额上,鼽衄不止。虚极则四肢肿满,胸中短气,谷不化,中消也。胃中风,则溏泄不已。胃不足,则多饥不消食。”《太平圣惠方》卷五:“胃虚则生寒,寒则若(苦)饥,心腹恒痛,两胁虚胀咽喉不利,食饮不下,面目浮肿,淅淅恶风,目中急,足胫寒,不得安卧,则是胃虚冷之候也。”“胃实则热,热则恒渴引水,头痛如疟唇口皆干,喜哕,或生乳痈,及缺盆腋下肿,腹胀,身热心悬,消谷善饥,溺色黄者,则是胃实热之候也。”《本草经疏》:“胃实之证。谵语发狂发斑,弃衣而走,登高而歌,属胃家邪热实。口臭,数欲饮食,属胃火。嘈杂,属胃火。口淡,属胃热。呕吐属胃火者,必面赤小便短赤,或涩,大便多燥,口苦或干渴。吞酸,属胃火。”“胃虚七证。胃弱不纳食,及不思饮食。胃虚呕吐,宜分寒热。霍乱转筋,属胃虚,猝中邪恶气毒气,兼有停滞所致。绞肠痧,属胃气虚,猝中天地邪恶秽污之气,郁于胸腹。中恶腹中痛,属胃气虚,恶气客之所致。反胃,属胃气虚。中酒,属胃弱。”根据辨证,治疗可分别采取温胃散寒、清胃泄火、益气建中、消导化滞等法。参见胃病各条。

猜你喜欢

  • 伤寒论本旨

    书名。即《医门棒喝二集》。9卷。清·章虚谷撰于1835年。作者鉴于《伤寒论》辞简义深,理法微妙,读者难以领会,而又不易找到符合简明切当的注本,遂重为编注。编次参考《伤寒论条辨》,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

  • 湿痰嗽

    病名。指痰湿壅肺所致的咳嗽。《万病回春》卷四:“湿痰嗽者,有痰,痰出嗽止是也。”详痰嗽、咳嗽条。

  • 小儿肝病证治

    儿科五脏病证治之一。肝为刚脏,主风。故病多大叫,目直视,呵欠,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等。肝热则壮热引饮,喘闷,口中气热,目内青,直视,身反折强直,手乱动;实则目直视,大叫,抽掣有力,宜泻火清肝,用泻青丸,

  • 石药

    指金石类药物。古代一些养生家误以锻炼金石类药物,服食以求长生,结果常因药物中毒而羁病殒命,此类金石药物称为“石药”。《素问·腹中论》:“石药发瘨,芳草发狂。”

  • 珠中气动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多因头风痰火所致。“视瞳神深处,有气一道,隐隐袅袅而动,状若明镜远照一缕青烟也。……动而定后光冥者,(眼)内证成矣”(《张氏医通》卷八)。类今之玻璃体混浊,参见云雾移睛条

  • 外科钤

    书名。2卷。明·张介宾撰。本书为《景岳全书》第四十七及四十八卷的单行本。上卷为总论部分,包括经义、脉候,论证等41篇;下卷分别记述发背、脑疽、耳疮等39种病证的治疗。此外,又有《外科钤古方》1卷,为《

  • 润燥

    用滋润药以治疗燥证的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者润之。”燥证分内燥、外燥二种。外燥是外感燥气致病,内燥是内脏津液亏损之证。润燥分为轻宣润燥、甘寒滋润、清肠润燥、养阴润燥等。详各条。

  • 润泽丸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三引丹溪秘方。麻子仁、当归、桃仁、生地黄、枳壳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服。治大便不通。

  • 六经伤寒辨证

    书名。4卷。清·蔡宗玉辑,林昌彝补方。刊于1873年。蔡氏以分经辨证论述伤寒在临床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每一证候采用归纳《伤寒论》原文等形式,介绍发生诸证的病因、病理和治法;并根据兼症、脉象的不同,

  • 王泰林

    【生卒】:1798~1862【介绍】:清代医家。字旭高,晚号退思居士。江苏无锡人。学医于舅父高锦庭,钻研各家医书,先以疡科闻名,后又专门内科,善于化裁古方,医理主要宗张仲景。撰述医书有《西溪书屋夜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