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疫论补注》卷上方。当归、炒干姜、人参、白芍药各一钱,生地黄三钱,炮附子七分。水煎服。治温病下后,反痞满者。
病证名。小儿浮肿一种类型。因胆有病而引起的水肿。由胆气郁结,水湿内停,化而为热,湿热相蒸而成。临床特征为浮肿,口苦咽干。治宜利胆消肿。用小柴胡汤合五皮饮。
病名。见《外科理例》卷五。即发于环跳穴的附骨疽。详附骨疽条。
证名。即脉痿。《医宗必读·痿》:“心痿者,脉痿也。”详脉痿条。
【介绍】:宋代人。撰有《尊生要诀》1卷。
参见痧痘集解条。
病人自觉口香。可见于消渴病重证。
病证名。即舌衄,详该条。
证名。见《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指发于肌肤表面的红色或紫、黑色斑点。点大成片,抚之不碍手。《丹溪心法·斑疹》:“斑有色点而无头粒者是也。”《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点大而在皮肤之上者为斑。
①见《江西草药》。为石蒜之别名。②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为薤白之别名。各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