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茧唇

茧唇

病名。生于唇部的一种顽症。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又名白茧唇紧唇沈唇。多由思虑伤脾,心火内炽,脾胃积热;或水亏火旺火毒蕴结唇部所致。初起在口唇部出现豆粒大硬结,逐渐增大,坚硬疼痛,白皮皱裂,形如蚕茧;或翻花杨梅、如灵芝、如蕈状不一,溃破后时流血水,溃面高低不平,常覆有痂皮;后期可出现口干咽燥,形体消瘦等全身症状。治疗:早期宜润燥生津,内服清凉甘露饮,若唇燥、便秘,宜通便泄热,内服凉膈散;若阴虚火旺,内服沙参麦冬饮加减八味丸外治蟾酥锭磨醋调敷;或用蟾酥饼贴之,再用红灵丹油膏涂在布上盖之。相当于唇癌。

猜你喜欢

  • 穿裆漏

    病名。见王芳林《临床实用痔漏学》。此即漏管通向会阴,甚或穿透阴囊的复杂性肛漏。宜用挂线疗法或手术治疗。

  • 天柱骨倒

    病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颈项病源流》。指小儿颈项软弱无力,头向下垂不能抬起的证候。天柱骨即颈椎。项为督脉及足太阳经脉所过。天柱骨倒,见于胎禀不足,或病后阴虚及督脉空虚的病者。治宜滋阴益髓,用六味地黄

  • 锡麟宝训

    见保赤汇编条。

  • 筋结

    证名。指身体出现连贯成串的结块。多因肝失调达,气血凝聚所致。《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肝之经脉不调,气血失节,往往有筋结之患,不论骸体间,累累然若胡桃块状是也。”

  • 气疳

    出《小儿药证直诀》。即肺疳。见该条。

  • 汤烫疮

    病名。见《外科启玄》卷九。即烫火伤。详烧伤条。

  • 水百脚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蜈蚣萍之别名,详该条。

  • 疳虫

    疳病病因之一。《太平圣惠方》:“五疳久而不差,则腹内必有虫。其虫状如丝发,或如马尾,多出于腹背及头项上。使儿肌体黄瘦,下利不止。”“又有积疳虫,虫蚀脊膂,身热羸瘦色黄,积中生热,烦渴下利,拍背如鼓鸣,

  • 怒气

    七气之一。《诸病源候论·七气候》:“怒气,则上气不可忍,热上抢心,短气欲死,不得气息也。”参见七气、九气条。

  • 牛顿草

    见《闽南民间草药》。为牛筋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