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五个传导和变化饮食物的器官。这些器官具有消化吸收饮食和排泄糟粕的功能,故称。《素问·五脏别论》:“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
见《新华本草纲要》。为黄堇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周魁条。
舌红、长大胀出口外。乃心火热毒之候,宜清心泻火,外用银针刺出恶血,再用冰片,牛黄末掺于舌上(见《伤寒舌鉴》)参见舌胀大、伸舌条。
见《河南中草药手册》。为鹿角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为赤瓟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即虑瘕。《儒门事亲》卷八:“小肠遗热于大肠,为伏瘕。”日·丹波元简《素问识》卷四:“简按:《颜氏家训》曰,宓、伏、虑,古来通字。”详虑瘕条。
在离正常进食时间较远时服药。治疗脾胃病的药或泻下药可食远服。
见胎产秘书条。
病名。见《喉科杓指》卷二。指喉痹之发于一侧者。治同双喉痹。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