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上海中医学院编《中医外科学讲义》,多因湿热下迫大肠,经络阻滞,瘀血浊气凝聚而成。症为肛内生息肉,多少不等,便时突出于肛外,时有鲜血、粘液随粪便排出,无痛,儿童多见。宜结扎或手术疗法,即直肠息肉
【介绍】:见高世栻条。
病因分类之一。一般指外感六淫之邪。参三因条。
病名。《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又名瘕疝、蛊。因风邪化热传于下焦,与湿相合而致,其症小腹部热痛,溺窍流出白色粘液,宜用五苓散之类。因风寒与腹内气血相结而致。症为腹皮隆起,推之可移
病名。《银海精微》:“烂弦风之症,因脾胃壅热,久受风湿,更加吃诸毒物,日积月累,致成风烂。胞睑之内变成风痘,动则发痒,不时因手拂拭,甚则连眼眶皆烂,无分春夏秋冬皆如是。”属眼弦赤烂,详该条。
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一指经闭,二指经行不畅。
见广温疫论条。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指阴寒,阳指阳气。阴寒偏胜则阳气不振,导致脏腑的阳气衰微,便出现各种阳气不足的病证。
病证名。见《素问玄机气宜保命集·泻论》。即水泻。《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水泄,肠鸣如雷,一泄如注,皆是水。”详水泻条。
见中脘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