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傅青主女科》卷下。即通乳丹,见该条。
见《本草便读》。为神曲之处方名,详该条。
见《普济方》。为紫花地丁之别名,详该条。
六涎之一。见于疫病之后,由肝心脾肺受其疫毒之气,以致毒涎相积而成。症见便秘尿涩,面色黯赤,浑身发热,昏昏如醉,狂言妄语,不知人事。宜用疏泄之药,取其毒气,荡下其涎。
见《中药材手册》。为石决明之别名,详该条。
元代医官职称。为低级官员,共7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参见太医院条。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麝香之处方名,详该条。
外科外治法之一,灸法的一种。见《外科大成》卷一。又名桑枝灸法。适用于痈疽初起肿痛,坚而不溃或溃而不腐,新肉不生,疼痛不止者。有解毒止痛,消肿散瘀,助阳生肌之效。其法:用新桑枝或桑木枝,劈如指粗,约九寸
经穴名。代号DU12。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位于背部第三、四胸椎棘突之间。布有第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三肋间动脉后支。主治身热,咳嗽,气喘,惊厥,癫痫,脊背强痛,疗疮;以及百日咳,支气管炎,肺炎
治法之一。即从治,或称反治。《素问·标本病传论》:“有从取而得者。”参从治、反治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