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阳虚失血

阳虚失血

病证名。《金匮翼·诸血统论》:“阳虚失血者,脾胃气虚,不能固护阴气也。仁斋直指云:血遇热则宣流,故止血多用凉剂。然亦有气虚挟寒,阴阳不相为守,荣气虚散,血亦错行,所谓阳虚阴必走是耳。外证必有虚冷之状,其血色必黯黑而不鲜。法当温中,便血自归经络。可用理中汤加南木香,或甘草干姜汤。”《医略六书》谓“肾中阳虚,下寒上热,八味丸以引火归元。”如阳虚大吐血成升斗者,初用花蕊石散以化之,随用独参汤以补之,继用四君、八珍等调之(见《医学心悟》)。参见吐血、内伤吐血条。

猜你喜欢

  • 嗜卧

    病证名。出《素问·诊要经终论》。又称多卧、善眠、多眠、多寐。指困倦欲睡,忽忽喜眠之症。多因湿胜、脾虚、胆热所致。湿胜者,兼见肢体虚浮或沉重,或大便溏薄,脉多濡缓,宜胃苓汤、平胃散等方。脾虚者,兼见四肢

  • 理伤续断方

    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条。

  • 停饮胁痛

    病证名。见《秘传证治要诀·胁痛》。多由于水饮痰浊流注厥阴之经,气机痹阻所致。临床表现为胁肋疼痛,或者胁痛没有定处,甚至于漉漉有声,咳嗽气急,脉多沉弦。治宜涤痰通络为主,如导痰汤、调中顺气丸、控涎丹等方

  • 兰香

    见《齐民要术》。为罗勒之别名,详该条。

  • 陶节庵

    【介绍】:见陶华条。

  • 病色相克

    指病证与面部色泽相克。是古人根据五行生克的理论,分析面部颜色的变化,以判断病情顺逆的一种方法。病色相克,一般属逆证。例如麻疹一类热性病人(病证属火)而见面白(白属金),根据火克金的关系,称为“病克色”

  • 缠喉风

    病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二。系指咽喉红肿疼痛,或肿疼连及胸前,项强而喉颈如蛇缠绕之状者。《儒门事亲》卷三。《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夫缠喉风属痰热,咽喉里外皆肿者是也。”又谓“此症因胃肾有热,内枯

  • 豆豉法

    古代下胎毒法之一。取淡豆豉煎为浓汁,频频喂服,适宜于胎禀怯弱,体质不强,而有胎毒内蕴的婴儿。

  • 溜脉

    脉的支别之一。①与目相溜(流)通的经脉。《素问·刺禁论》:“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②浮见于皮下之脉。丹波元简《素问识》卷六:“志(张志聪)云:溜脉者,脉之支别,浮见于皮肤之间者也。”③交通阴阳之脉

  • 阳脉之海

    指督脉。在十二经脉中,手、足三阳经脉均会于督脉,有统率阳经和调节一身阳气的作用,因称阳脉之海。《十四经发挥》:“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腧,……属阳脉之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