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黄

阴黄

病名。①黄疸病两大类型之一。因阳黄日久转化,或因脾阳不振寒湿内蕴、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所致。《景岳全书·黄疸》:“凡病黄疸而绝无阳证阳脉者,便是阴黄。”症见身目黄色晦暗,胃呆腹胀,神疲乏力,胁肋隐痛,小便短少,大便不实,舌淡苔腻,脉沉细迟等。治宜调理脾胃,温化寒湿。方如茵陈五苓散茵陈术附汤茵陈四逆汤等。阴黄可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胆囊炎等病。参见黄疸条。②黄疸二十八候之一。《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阳气伏,阴气盛,热毒加之,故但身面色黄,头痛而不发热,名为阴黄。”③三十六黄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寒热,并十指疼痛,鼻中煤生,此是阴黄。”治疗宜“先烙上脘穴,更灸二十壮,次烙气海下廉、内乳等穴。不差,灸气海、天窗、百壮。更宜服麻黄栀子汤。”若见人中反者,病情较为严重。参见黄疸条。

猜你喜欢

  • 水晶障翳症

    病名。见《审视瑶函》。即水晶障证。详该条。

  • 缪仲淳

    【介绍】:见缪希雍条。

  • 暑瘵

    病名。指感受暑热而突然咯血嗽,状似痨瘵的病证。《增订伤暑全书》卷上:“盛暑之月,火能灼金,若不禁辛酒,脾火暴甚,有劳热躁扰,而火动于心肺者,令人咳嗽气喘,骤吐血衄血,头目不清,胸膈烦渴不宁。……宜四物

  • 双补汤

    《温病条辨》卷三方。人参、山药、茯苓、莲子、芡实、补骨脂、肉苁蓉、山茱萸肉、五味子、巴戟天、菟丝子、覆盆子。水煎服。治老年久痢,脾肾阳虚,大便溏泻。

  • 山棉皮

    见《广西中药志》。为了哥王之别名,详该条。

  • 云娄农

    【介绍】:见吴其浚条。

  • 麻证衄血

    病证名。麻疹口鼻出血。元·滑伯仁《麻证新书》:“夫麻证衄血。因肺胃中热毒,迫而上升,初潮得之,原是顺候,乃逆邪外移,衄血即是宣毒之意,不必遽止,倘失血太过,恐至亡阳。经云:‘夺血者无汗,用犀角地黄汤加

  • 风车草

    见《江西草药》。为四叶草之别名,详该条。

  • 面黄

    色诊之一。黄为湿着之色,属脾。临床上主湿,主血虚。黄而光亮,脾胃湿热;黄而暗淡,寒湿困脾;萎黄淡白,脾虚血少;萎黄而带白斑,有虫积;黄色而光泽明润者,有胃气;枯槁晦滞者,多属危重证候。《素问·脉要精微

  • 肾主伎巧

    伎巧,精巧灵敏之意。《素问·灵兰秘典论》:“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气充盛的人,动作轻劲而精巧灵敏。这是因为肾有藏精、主骨、生髓的功能,而脑为髓海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