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音嘶

音嘶

病证名。出《灵枢·玉版》。又名声嘶声喝声散声破。为多种咽喉疾患主要症状之一。系指说话声嘶不清,声出不彰。多由肺气闭郁,气道壅遏;或肺肾阴亏,咽喉失养;或由气滞肝郁,气滞血瘀;或痰火湿浊上蒸;或气虚中气不足;或久咳、高声谈喝日久,致气阴两耗者等,皆可致音嘶。治宜宣肺利咽、或滋阴养液、疏肝解郁、活血祛瘀、清热涤痰补益中气补益气血等。宜详审脉证,溯本求因,分别选用银翘散左归饮生脉散柴胡疏肝散桃红四物汤温胆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加减。本证可见于今之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声带水肿、声带闭合欠佳等。

猜你喜欢

  • 饶鹏

    【介绍】:明代医家。字九万,号东溪。临川(今江西抚州)人。较长时间旅居于广东、正德(1613年)时任医官。学术上宗张仲景和李杲为主,著有《节略医林正宗》一书。

  • 疔肿

    出《疡医准绳》卷二。即疔疮。见该条。

  • 糜疳

    口腔及牙床糜烂的证候。又名口疳。多由疳疾及痘疮患儿,口腔不洁,或于夏令署湿偏盛之际,胃火与湿热之气上攻,侵蚀于口而成。症见口中溃烂,常发生于舌、颊、唇内侧及上腭等处,有时扩展到唇外,口角、齿龈及咽喉。

  • 夹喉疽

    病名。《证治准绳·疡医》卷三:“喉之两旁生疽如何?曰:此名夹疽,属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火热毒上攻而然。”症见咽喉两旁肿起,饮食难咽,疼痛甚剧,或口臭便秘,身发寒热等。治宜解毒泻火,消肿利咽

  • 伤损昏愦

    病症名。见《医宗金鉴》卷九十。因跌打损伤较重,气血耗损、神气散乱所致。症见神志昏迷,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湿凉,呼吸表浅,反应迟钝,脉数无力。类似创伤性休克。治宜益气化瘀为主,急服独参汤,复元通气散

  • 指脏腑中脾、胃、大肠、小肠、三焦及膀胱。以其能盛贮水谷,犹如器物,故名。《素问·六节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

  • 自汗

    证名。①指发热汗出。亦称自汗出。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②指清醒时不因劳动而常自出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证治》:“夫自汗,多因伤风伤暑,及喜怒惊恐、房室虚劳,皆能致之。无问昏醒,浸浸自

  • 益气疏风汤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方。升麻、甘草、当归、川芎、生地黄、白芍药、桔梗、黄芩、麦门冬、前胡、青皮、葛根、紫苏、连翘、防风、白蒺藜。水煎服。治缠喉风,喉瘤等证。

  • 分阴阳

    小儿推拿方法。①出陈氏《小儿按摩经》。由小儿腕掌部中点向两侧分推。可调和气血,用于治疗惊风,癎症,昏迷,抽搐,泄泻、痢疾,黄疸,咳喘痰喘,乍寒乍热。《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盖小儿之病,多因气血不

  • ①读作指(zhǐ)。五音之一,属火。心音徵,其音抑扬詠越,雄以明。《素问·五常政大论》:“其音徵。”《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火形之人,比于上徵,似于赤帝。”②音义同惩(chěng)。惩戒。《素问》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