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黄疸

黄疸

病证名。古代亦称黄瘅。主要表现为目黄皮肤黄、小便黄。《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认为其发病多由瘀热与湿相搏,不得泄越所致;也有因寒湿在里不解所引起者。本病有属阴属阳,在脏在腑之分。《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症和阴症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详各条。黄疸可见于肝细胞损伤、坏死,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胆汁郁滞及溶血性黄疸等。

猜你喜欢

  • 十六味流气饮

    《医学入门》卷七方。人参、当归、黄芪、桔梗、防风、木香、甘草、枳壳、芍药、川芎、肉桂、槟榔、白芷、厚朴、紫苏、乌药各等分(一方无槟榔、肉桂,有皂角刺)。水煎服。治无名肿毒、痈疽等症,脉洪缓沉迟紧细者。

  • 子宫脱出

    病名。见《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即子宫脱垂。详该条。

  • 曹孝忠

    【介绍】:宋医官。里居不详。政和年间(1111~1117)以医得为中卫大夫,总辖修建明堂所医药提举,入内医官,编类《圣济经》提举太医学。政和六年(1116)曾会同医官龚璧、丁阜等多人校勘《证类本草》,

  • 支节

    指四肢骨节。支,指四肢;节,指骨节。《灵枢·师传》:“身形支节者,藏府之盖也。”

  • 面如漆柴

    指面黑如漆而形瘦如柴的症象,为心肾病危重症状之一。《灵枢·经脉》:“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杂病源流犀烛·肾病源流》:“肾家本有水火两

  • 衷中参西录

    见医学衷中参西录条。

  • 侧柏子

    见《日华子诸家本草》。即柏子仁,详该条。

  • 痰嗽

    病名。一名痰咳。指痰盛致嗽。见《济生方·咳嗽》。《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痰嗽,嗽动便有痰声,痰出即嗽止也。其脉浮滑,必兼胸膈满,痰涎多,或寒热交作,面浮如盘。缘湿痰在胃,上干于肺也。宜半瓜丸

  • 蛇利草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半边莲之别名,详该条。

  • 紫苏子饮

    《古今医统大全》卷二十七方。炒苏子、煨诃子、炒莱菔子、炒杏仁、人参各一钱,木香五分,青皮、炙甘草各二钱。为粗末,分二次,每次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治膈噎上气咳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