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黄耳伤寒

黄耳伤寒

病证名。风毒入耳而引起的发热化脓性疾患。清·张石顽伤寒绪论》:“风温时毒,先犯少阳,续感暴寒而发,乃太少两阳合病,状类伤寒,以其两耳发黄。”初起常有发热,头痛耳痛耳聋婴儿表现烦躁不安,数日后鼓膜穿破,则耳道有脓溢出,类似化脓性中耳炎、耳源性颅内感染。治宜疏风清热,可选用荆防败毒散银翘散五味消毒饮之类。

猜你喜欢

  • 妊娠少阳证

    病证名。病因孕后邪中半表半里。症见胸胁满痛,寒热往来,脉弦。治宜和解安胎。方用四物汤加柴胡、黄芩,或黄龙汤(即小柴汤去半夏)主之。

  • 三补枳术丸

    《古今医鉴》卷四方。白术(土炒)二两,陈皮(去白)、枳实(麸炒)、黄柏(盐炒)各一两,黄连(姜炒)、黄芩(酒炒)、茯苓、炒神曲,山楂肉、香附(醋炒)各五钱,贝母(去心)八钱,炒麦芽、炙甘草各三钱,砂仁

  • 忍寒草

    出《洪氏集验方》。为忍冬藤之别名,详该条。

  • 刘云密

    【介绍】:见刘若金条。

  • 绸完索南扎西

    参见舒卡·年姆尼多吉条。

  • 假胎

    见《续名医类案》卷二十四。即假孕,指经闭腹大而无胎息可验的病症。包括气胎、血胎、痰胎。详见各条。

  • 昼夜证象同异辨

    从病情在日间和夜间的变化对比,来推断疾病的深浅进退的一种辨证方法。凡病昼增剧而夜安静,为阳有余,病在气分。夜增剧而昼安静,为阴有余,病在血分。昼发热而夜安静,为邪旺于气分,其病在阳。昼安静而夜发热,为

  • 山芝麻根

    出《梁侯瀛集验良方》。为羊踯躅根之别名,详该条。

  • 赵处仁

    【介绍】:见赵道震条。

  • 坐起生花

    眼科病证。见《银海精微》。即起坐生花,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