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指经行前一周左右,出现有烦躁易怒,倦怠嗜睡,或失眠,头晕头痛,偏头痛,乳房胀痛,喉痛声嘶,胸闷,腰腹酸胀浮肿,腹泻,关节痛,荨麻疹,皮肤搔痒等症,随月经周期发作,月经走后骤然减轻或消失,故称。多
《素问·遗篇》篇名。本篇讨论了五运六气上下升降、迁正退位的变化,古人从这些变化中,推论疫病流行的规律,并认为疫病流行的关键,决定于人气、天气、神气等条件。这个理论是重申了“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精神。
经穴别名。出《外台秘要》。即天窗。见该条。
病证名。见《婴童百问》。慢惊风口生疮,不能乳食者为锁膈。小儿患慢惊风后,吐泻不止,因津液消烁,致脾虚肝旺,口内生疮。治宜平肝补脾,予服独参汤,或四君子汤;并以南星末敷足心。
①膈证之一。指膈证因瘀血阻滞所致者。《慎斋遗书》卷八:“血膈,时吐时止,胸前作痛,且连背心,血积胸中。气行则血行,宜用气药,枳壳、沉香、芎、归行气导血。”又名血噎膈。参见膈、噎膈、血噎膈条。②即妇人血
指火、气的偏盛偏衰。火气偏盛,阳热有余则身热烦渴;火气不足则形寒肢冷,倦怠短气。《千金要方》:“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又云:“火去则身冷。”
痰证之一。指痰液在体内停积日久的病证。《明医杂著·痰饮》:“久而重者,黄浊稠结,咳之难出,渐成恶味,酸辣腥臊咸苦,甚至带血而出。”亦可见潮热咳嗽,有似内伤阴火。宜用熟地、茯苓、山药、苡仁、芡实、萸肉、
即雷击散,见该条。
开窍法之一种,又称豁痰醒脑。治疗痰证神昏的方法。分热痰、寒痰两种。热痰症见痰盛气粗、神昏谵语、身热烦躁、舌红苔黄,用牛黄丸、至宝丹。寒痰症见痰涎壅盛、神昏不省、面色青白、手足冷、脉沉,用苏合香丸。
见《素问玄机原病式》。为茯苓之处方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