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陕西中药志》。为白屈菜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本草纲目》。小儿多因乳食不节,停滞中焦,致使气结湿生,化为痰浊,阻遏心窍所致。症见神志错乱,神呆目滞;严重者可出现昏倒于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鸣,漉漉有声,纹沉色淡,舌苔白腻。治宜涤痰开窍,
即连朴饮,见该条。
出《外科大成》卷二。即狐尿刺。详该条。
唐代医官职称。共设4名,官阶从六品上。
见《河北药材》。即鳖甲,详该条。
【介绍】:晋代医生。善治喘病,自拟三物散治喘,效果较好。
①经穴别名。《类经图翼》:“冲阳,一名会原,即仲景所谓趺阳也。”后有以趺阳作冲阳之别名者。见冲阳条。②即趺阳脉。《伤寒论·序》:“人迎趺阳,三部不参。”详趺阳脉条。
病势危急。《礼记·檀弓上》:“夫子之病革矣。”郑玄注:“革,急也。”
体表定位用词。即“侧”或“面”。上廉即上侧(面),内廉即内侧(面)。《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