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医学分科的一种。明太医院内共设十三科,伤寒为其中之一,是专门治疗外感疾患的,类似于现代内科中设置的某些专科。参见十三科条。
病名。指疟发于足少阳者。《素问·刺疟篇》:“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治用小柴胡汤。参见三阳疟条。
见吴本立《痢证汇参》卷二。即燥热痢。详见该条。
【介绍】:宋代人。善养生。著《寿者传》三卷。
证名。见《赤水玄珠》卷三。指眼珠痛,参见目痛条。
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土人参之别名,详该条。
《证治准绳·女科》卷一方。又名助阳汤。柴胡一钱二分,高良姜二钱,白葵花七朵,防风、郁李仁、干姜、甘草各一钱,陈皮、生黄芩各五分。为细末,水煎去渣,食前热服。治白带,阴户冷痛,控心而急痛,身黄皮缓身重。
背部脊柱两旁的肌肉群。
指妊娠之始称。《千金翼方》卷十一:“凡儿在胎,一月胚,二月胎,……。”
强悍的邪热。《侣山堂类辨》卷上:“阳明乃燥热之腑,不得太阴之湿化,则悍热之气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