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①指湿气盛而成痹者。见《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并治》。又名着痹、肌痹。《证治准绳·杂病》:“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精神昏塞。”《症因脉治》卷三:“湿痹之症,或一处麻痹不仁,
【介绍】:见王肯堂条。
病名。即酒疸。《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又:“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参见黄疸、酒疸条。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鸡骨香之别名,详该条。
出《备急千金要方》。位置同女膝穴。参该条。
外科病证专著。2卷。日本片仓元周撰于天明六年(1786年)。作者承袭其父治疗霉、疠之经验秘传,结合个人临证心得撰集成书,分乾坤两册,一为理疠,一为理霉,遵古法而增新意,故名为《霉疠新书》。现有日本天明
即走罐法。详该条。
证名。表里同病之一。见《万病回春·伤寒总论》。指肌表营卫和脏腑气血俱见邪实症象者。详实证、表实证、里实证条。
舌尖灰黑,中渐红至根,是胃有食滞、胸膈热盛之候。宜缓下调胃。若里结已成,当通里攻下(见《伤寒舌鉴》)。
药物配伍的七情之一。出《神农本草经》。指单用一味药,以起应有的效能。如甘草汤、独参汤等。